“这么多年来养成的每年春季去古镇采购的习惯,今年第一次被打破。”一个月前,一位来自浙江的照明企业负责人得知今年古镇灯博会春季展延期后遗憾地表示。
春节过后至今,由于各大灯饰卖场尚未开业,“中国灯饰之都”古镇比往年稍显冷清。然而,生产线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作为全国最大、产业链条最齐全的照明产业集群之一,中山照明产业集群正依托深厚的产业底蕴逐渐复苏。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长远影响,或可成为中山照明产业趁势转型的危中之机。

完善的产业链让“中国灯都”站稳脚跟
3月11日,在中山市华艺灯饰照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艺照明”) 制造中心装配一部的生产车间里,已经复产的工人们正在进行一款筒灯的生产与封装。
由深圳供应商提供的电子元件材料,经过上锡膏、贴片、焊接、性能测试、老化实验等步骤,封装成为光电模块,再进入成品车间与其他部件一起组装。
从电子元件到光电模块,这一生产流程要经十余位工人之手,但这仅仅只是照明产业链下游——照明应用端上的小小一环。
“一个成品的筒灯需要超过10家供应商供应原材料。” 制造中心装配一部生产经理李谨说,“如果其中一种材料供应不到位,整个产品的产能都会受到影响。”
身处照明产业链下游,华艺照明涉足家居照明、商业照明、户外照明等领域,拥有涵盖灯具、光源、配件等相关产品的生产线,每年要生产数千种照明产品,上游供应商多达400余家。
来自东莞、惠州的电子元件,来自深圳的LED背光源,来自中山的五金结构件,甚至是来自江门的玻璃、石头等特殊原料……仅华艺照明一家灯企,供应商就遍布珠三角地区。
“复工之前,我们很担心供应链出现问题,” 华艺制造中心总经理禹成林说,“所以在复产之后,我们针对供应链上的供应商进行了逐家摸底。”摸底结果让他感到欣慰:绝大多数的供应商均已复工。
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山市内拥有LED上下游生产制造企业约12690多家,涉及LED照明成品的生产型企业共计8160家,占广东LED照明成品生产型企业总数的27.2%。其中,又以古镇、横栏为主要聚集地,两镇LED生产制造企业数占了总数的七成。
中山照明产业集群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以完善的产业链给了照明企业在疫情之中站稳脚跟的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但中山照明产业在疫情过后的复工复产进程中走在行业前列。 “如果中山存在供应上的问题,那其他地区遇到的问题更大。”李谨说,“毕竟,中山的供应商们还要向全省、全国供货。”
小微企业提供充足“弹性”
从照明产业链下游向上追溯,在中下游,由众多中小微企业组成的照明产业配套生产企业,是中山照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中山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LED生产型企业共5427家,占中山LED生产制造企业总数的67.45%。在照明产业链中下游,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像一个个泡沫颗粒,为产业链提供了充足的“弹性”,成为照明产业在疫情压力下的“缓冲垫”。
中山半导体照明行业协会秘书长涂巧玲认为,尽管面对照明产业不景气和疫情的影响等多重压力,但中山照明产业的链条不太可能出现“断链”的情况。“中山LED产业每一个品类或工序,都有数量非常多的企业在竞争,可替代的选项非常多,不可能因为一两家企业不复工而导致生产链出问题。”涂巧玲说。
位于古镇镇海洲村的中山东霸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下称“东霸五金”),为华艺照明提供吸顶灯金属底盘供应。该公司自2月18日复工之后,已经恢复了90%的产能,是包括小米、雷士、欧普在内的多个照明生态链上的小小一环,却有着很强的“存在感”。“这段时间,很多企业都在催我们加快生产和供货。”东霸五金负责人邬叶青说。
但东霸五金也有自己的烦恼。邬叶青说:“我们生产的结构件需要完成电镀等表面处理工艺。而给我们提供表面处理的公司复工情况不理想,耽误了我们的生产进度和出货。”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目前尚未导致产业链出现大的震荡,但从客观上来看,产能不足的问题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困扰着产业链下游的照明企业。
“目前,华艺照明的员工复工率在75%左右,但产能只恢复到了去年同期的50%。”禹成林表示,仍有相当一部分供应商产能恢复缓慢。
禹成林认为,产能不足不是个别供应商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普遍情况。“预计到3月中下旬,材料供应量会逐渐上来,车间产能会得到较大提升。”
疫情倒逼产业加快转型
2014到2018年间,中山市LED产业规模由351.80亿元增长到703亿元,增速远高于同期全市工业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增速持续放缓,甚至出现小幅下滑,行业处于“寒冬”之中。
在复工复产的进程中,中山照明产业也暴露了一些“短板”。2019年度,中山市LED专利申请数量占同期广东LED专利申请总量的46.36%,数量占优,但主要集中在外观设计专利上。缺乏核心技术专利,意味着中山照明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较低。
禹成林认为,中山照明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照明生产链的中下游。当上游原材料涨价时,中山利润透明的中下游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今年以来,产业链上游国巨、旺诠、厚声等元器件市场巨头受疫情影响纷纷涨价,而终端销售端则陷于停止。来自上游和销售端的双重挤压让许多灯企信心不足。
疫情带来不利影响,也为本身转型升级形势较为严峻的中山照明产业带来“窗口期”。涂巧玲认为,如何能补齐复工进程中暴露的短板,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建设智慧物联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中山照明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我们的企业家并没有坐以待毙。在尚未复工的时间里,我看到很多企业家都在积极培训团队,开发新品,在未来可预期的市场空间里做一些技术储备和升级。”涂巧玲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认为照明企业应该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眼下,也有一些照明企业在加大线上推广的力度。在人们经历了长时间的宅家生活之后,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可能发生改变。”
【南方日报记者】廖瀚 何伟楠
【图片、视频】叶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