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中山海归青年的“三味书屋”


寒风掠过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的田野,24岁的徐家杰送走了返回智利的父母,又投入到左步书屋和民宿的建设中,和13岁时父母不辞而别飞赴大洋彼岸创业,一觉醒来只能抱着爷爷痛哭相比,这一次的离别,对于徐家杰来说,不再是悲伤,而是对于未来的期待。

▲ 左步书屋被游客誉为“最美书屋”。(摄影:孙俊军)

涩:欲在家乡大干一场

“我是南朗镇左步书屋的创办人徐家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左步人,2019年,在智利学习生活了两年的我回到家乡,在家人的建议和帮助下,本着丰富我村文化底蕴、建设美丽家乡、提倡阅读、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初衷,于2019年创办了左步书屋并免费对外开放。”在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稻田边的玻璃书屋,每一位前来打卡的游客都会看到在书屋外墙上的这一块“屋主寄语”。

为什么回来呢?不光前来读书打卡的游客会打听,村里的三姑六婆最初对徐家杰的选择也有些疑惑:是不是吃不了苦啊?是不是无法适应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不惧辛劳,先辈们跨越大洋,出外赚钱;今天仍有许多乡亲散落世界各地,躬身于中餐馆里、唐人街上,徐家杰的爸爸就是其中之一,年轻时听说在南美洲做中国菜赚钱快,就带着妻子告别孩子和父亲,前往陌生大陆,一头扎进了圣地亚哥的厨房,起早贪黑,在一份份炒饭中积攒对未来的希望。

徐家杰高中毕业后,爸爸回乡把他带到了智利,子承父业,在厨房里开启了一家人的另一种团聚生活。蛋炒饭、酱油炒饭、火腿炒饭,无论远在大洋另一端的朋友什么时候找徐家杰视频聊天,他都在厨房里颠着锅忙碌着。只有周末,坐上1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大海边,远眺湛蓝的海水,吹吹咸涩的海风,在这里晒太阳,才让他看到这个世界的辽阔。

两年后的一天,徐家杰丢下锅铲,对爸爸说,他想回老家。

决定不是一天作出的,就在之前,徐家杰因为高大帅气的外形被当地模特公司相中拍摄一组照片而获得不菲酬劳,正准备继续干下去的时候,父亲却不同意他走入这行。徐家杰心灰意冷,这时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中国的发展一日千里,他迫切希望回到家乡看看。

飞机票是双程往返的,父亲以为他回家解了乡愁就还会回来,却没料到等来了另一个消息:儿子不回了,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 左步书屋已成为游客打卡热点。(摄影:孙俊军)

苦:公益书屋如何生存

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庆标忆起刚回到老家的徐家杰时,用了两个词:沉默、内向。“你问一句,他答一句,没有再多的话。”时空的切换需要时间适应,回到熟悉的语言环境,彼时的徐家杰却有些许迷茫:毕竟有两年没回来了,独立面对社会,做什么好呢?习惯了自由的他不想再去打工,便找姑姑商量。

姑姑徐东好是个开明的人,她发现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程的推进,左步村日新月异,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村里没有个像样的地方给孩子们看书或做作业,便萌生了“想为村里做点事,建个共享书屋”的想法。姑姑的想法和徐家杰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智利,徐家杰也看到街道上有小咖啡馆或者书店,给游客提供歇脚的地方。姑侄说干就干,从选址、开荒,到建玻璃房、种树绿化,前后只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很快便建成了绿树掩映下漂亮的玻璃书屋。

与很多大城市里的网红书店相比,书屋并不大,藏书量大约5000册,其中大部分是徐家杰个人投入的,另一部分则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书籍的类别主要包括科普类以及文学类,涵盖少儿和成人读物。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书屋的造型别致,周边都是稻田,大家不仅能享受阅读的快乐,还能欣赏乡村的美景,被游客誉为“最美书屋”。

这时又有人来问徐家杰,做公益书屋是好事,但后期的维护运营都需要费用,没有盈利怎么能做长久呢?远在智利的父亲首先就不同意,回来是要赚钱的,不是花钱的,做书店本身就不赚钱,还要做公益书屋,这不是无底洞吗?

基建几十万投入加上购书费用和维护费用,每月都是不菲的开支,徐家杰也担心过,为了弥补成本的开支,他在书屋边上做了个小水吧,自学饮品制作,有饮料和茶点供读者点用。

这些收益最初对于投入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后来,人流越来越多,草皮需要经常更换,绿植要不断补充,整理书架需要人工,开支不断增加。但只要有人来,徐家杰就觉得自己的事业是有希望的。

变化在慢慢发生。2019年的稻田音乐节让“网红”左步村名声渐起,书屋成为众多游客必选的打卡地。每逢周末,书屋附近的停车场停满了车,其中不乏珠海、江门、广州、深圳的车,就连工作日,书屋也是一位难求。徐家杰不得不拓展户外空间,让大家可以在天台上、露台上小坐。

2019年年底,徐家杰的父母从智利回老家过年,书屋的运营已经上了正轨,爸爸虽然嘴上仍有牢骚,但还是经常跑来书屋帮忙打理,节省人力开支,水吧的生意也比往日好,这让徐家杰心中有了底气。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一场疫情打乱了节奏。两三个月的时间,大家禁足在家,没了人流,书屋只好关闭,没有任何收益。智利暂时也回不去了,一家人有了难得的相聚时间,聊聊过往和当下。父亲还是希望孩子跟他回智利:“那边钱好赚,只要勤劳,不怕没生意。”孩子却一直摇头:“我有自己的路要走。”“你看谁做公益赚钱了?”“但我收获了钱之外的东西。”这样的争论一直伴随着徐家。有一天爸爸也不再反驳了,他知道孩子是铁定了心。

▲ 徐家杰对未来充满希望。(摄影:孙俊军)

甘:多元发展前景可期

阳光终于穿透云层,重新照进玻璃书屋。历经了短暂的关闭,书屋重启。徐家杰又回到书屋,开始琢磨如何让这里更完善。仔细检查书屋内的绿植、台灯、书籍的分类等细节,每个都不放过。单是庭院里的花草,他就换过几批,要选出颜值高又耐长的植被。他将书屋外自家的田地做成了亲子体验农田,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户外拓展活动。他还从智利进口一批红酒,搬到书屋批发零售,增加收入。

游客们来到这里,俯首畅游书海,抬头望窗外阡陌田畴,被大自然温柔拥抱。书屋频繁登上各大媒体的版面,而通过社交媒体,书屋也成为中山文化建设的一张品牌,各类关于乡村振兴的经验交流、分享现场会都定在左步村举办;党建活动、亲子互动、团建拓展,也纷纷选择左步书屋。前不久,参加“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中山样本”大型摄影诗歌采风活动的全国各地的摄影家和诗人们来此采风,对书屋赞不绝口,大力推介。

纷至沓来的游客和参观团体,让左步村的接待压力陡然增加,徐家杰在业余时间还经常担任左步村村史和现状的讲解员,分担村委会的工作。“性格比原来开朗多了,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游客都愿意跟他聊。”左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庆标说。

书屋带动了整个左步村的餐饮和旅游业,仅在2020年,餐饮店就由原来的2家增加到7、8家;煲仔饭、私房菜、农庄、户外拓展,各式各样与休闲旅游配套的商家也越来越多;周末,村民在村道边展示销售自产的虾稻米、番薯、粉葛、鸡蛋、菜干、甘蔗等农特产品,一个摊位一天就可以为村民增收数千元。

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徐家杰身上看到另一种可能,有在广州打工返回家乡做煲仔饭的,有大学生回家开咖啡屋的,还有做左步村文创产品的。在左步村关帝庙附近一棵大樟树下,有一间小小的咖啡屋,咖啡屋的主人是村中在读大学生罗嘉豪,他和姐姐学习平面设计,一直想开一间自己的咖啡屋,眼见左步村的基础设施和自然人文风貌越来越好,人流量不断增大,姐弟二人决定把咖啡馆开在村里。“每到周末,能卖出40、50杯咖啡,印有左步纹样的文创产品也挺受欢迎,基本可以养活自己、支付水电费。”罗嘉豪说,还真的是多亏了“最美书屋”的引流。

曾经失散的好友、同学通过书屋找到了徐家杰,有些甚至经常来帮忙。看着村民们能增收,徐家杰满心欢喜。同样欣慰的还有爸爸,他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栋三层洋楼准备做民宿,从基建到装修亲自操刀,尽管父子二人还是会因为装修风格而争论,但父亲已做好了放手的准备,“年轻人嘛,还是让他自己去闯闯吧。”

如今的左步村,游客络绎不绝来到这里,或走进书屋喝一杯咖啡,捧读书籍;或走到书屋外大片大片的农田里,在田埂上放风筝、拍照片,观看稻谷及各类植物。到了下午,村里的孩子们走进书屋开设的“430课堂”课后托管,在舒适的环境中做作业。黄昏时分,村民们在田埂上散步就过来书屋坐坐,拉拉家常,徐家杰已无须事必躬亲,没事就在村里转悠,和街坊聊天,“这种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徐家杰经常对朋友说。

夜幕降临,年轻人三五成群,背把吉他,来到书屋小院,开启小型音乐会,“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的承诺。”朋友们唱到高潮处,徐家杰也会随声附和。

2020年11月,左步书屋一周年,一组书屋新旧对比照在徐家杰朋友圈获得无数点赞。12月18日,因为签证到期,徐家杰的父母必须返回智利,临走时面对还未完工的民宿,他对儿子说:“交给你啦!”徐家杰腼腆一笑,为了这句话,他已经等待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