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岭南的乡间农村,没有哪条村落不是黄狗或土狗的天下。瑞犬迎新春,新一年属相是犬,记者搜罗了中山市的关于狗地名,发现并不多,据市民政局的地名信息搜索系统一共有六处。
南朗镇、五桂山分别占有2处,而东区和横栏镇分别为一处。而沙溪涌头村李氏也保留有一座狗乸坟。记者连日来走村,尝试解构这些地名的渊源,或是山形如狗,或有的山有奇石形状如狗,或因狗常栖息过的地方。但有一共通之处,无不位于村落附近。一些村落背靠“狗山”,多少年来感到忠犬守村,安定祥和。
■石狗山安在 石狗像难寻
在南朗镇西偏南面,有一个常住人口仅100多人的小村庄————西村,村后山丘便是石狗山。
穿过南朗镇政府后方一片商品楼,从西村大道走进村,全村唯一的两层半碉楼笑傲秋风;粉饰过的古庙,到了年节香火鼎盛;横街曲巷那些青砖黛瓦木梁结构的清式民居有点冷清,多半主人在村边另起新式的楼房居住,仍有一些老村民依然守护者老村。临近春节,老人们按照老的民风贴起春联,门前清扫过的爆竹屑散发淡淡的传统年味。
穿过村后的一片稻田和鱼塘,忽而开朗,眼前的石狗山呈金字形。
沿着阶梯往上爬,路面并不好走。落叶满地,不时还碰到倒在一边的大树枝横跨阶梯上,挡住去路。显示着这里已经很久没有成群的人上来过。
爬上山,记者看到了似乎村民口中的石堆,走近细看,原来只是几块花岗岩石,自然叠在一起,怎么看也不像狗的模样,自然也找不到石狗。
依着原路下山,井边的一位黄姓老人一边搓洗着衣服,一边向记者讲述了关于石狗山断断续续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元朝顺帝年间(1333至1367年),程姓人从附近的亨美、安定、田边等村分居于此,过着耕种的日子。而此前西区长洲的黄姓一族也有部分迁徙至此安居。传说,石狗山的原形是一只践踏庄稼、祸害村民的神狗,后有一游历道士教村民施法制服,终让神狗化为石狗,安于山顶。
另有一传说,石狗忠心,曾有邻村人想破坏西村的“龙脉”(村中一条自然形成的长达几公里的小土堆),石狗见此,拖来山石,一夜间修补好。
最为神奇的是半山腰处有一处天然石室,室内全是大小不一的花岗岩石块,如果捡起石块用力敲击石壁,就会发出“咚咚”的鼓声和锣声,西村人称之为石锣石鼓。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有人竟然用炸药炸了石室和石狗,石狗山这独一无二的奇观毁于一旦,西村人对此至今仍感到十分遗憾。
■石狗山名气大 清代有过记载
而在历史上,石狗山有另一官方的记载。
据清代的《香山县志》载:“黄道山,俗名石狗山。在县东四十里,距云衢书院西南一里。南有石室,可容十余人;山巅多巨石,荫以乔松,奇秀高洁;宋,黄道人修道故址也。下有新美斋(现在传承至云衢中学),为乡人王、蒋、陈、梁义塾(今废)。山之左为西村。”相传,古代西村乡人见附近后山的山顶上,几块巨石叠涩,形似天狗,便称其为石狗山。至宋代时,乡人见一位道人天天上山修道,慢慢走出了一条山路,后来才称此山为黄道山。据《香山县志》仙释一文载:“黄懒者宋人也,披剃为僧,有异行奇术,号黄道人,居西村,山因名。其山曰:黄道游龙归,岩跏趺而卒。弟子以为化塑像于岩,绍兴中,赐号慧慈普济禅师。邑人赵梅南于岩建庵以奉之。”
在解放初,西村人每到重阳佳节,仍会上山祭祀该名黄道人。南朗镇政府在“十二五”时期的多份官方文件透露,有意修建石狗山森林公园,但这几年却很少提及。
■破碎的狮狗坡 消失的羊栏村
位于市卫计局、市疾控中心身后,背后有一座被爆破过的山坡,名曰狮狗坡。
山坡下,最近开了一家农家乐。农家乐的主人是外来人,并不知其名的来龙去脉。
横过长江路和博爱路,记者来到该山坡的所属的村落大鳌溪、小鳌溪。两条城中村位于东区最繁华地带附近,自建房林立,已不见旧时村落的模样。每隔几条巷口的土地庙、先锋庙和宗祠香火旺盛,可以得悉这里的宗脉流长。在老人院,老人们三五成群,或下着象棋,或打着麻将,或在榕树下理发,一个圈一个小江湖。问及狮狗坡的故事,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能答上。
“相传,上面有一只石狮狗,除了狗的模样栩栩如生,一边的胡子还是花白的。附近的村民就叫狮狗坡。”小鳌溪一名80岁的林伯说,狮狗坡和大小鳌溪村的渊源不大。东区在开发前,两条村落四面环山,并不稀罕这座海拔只有200多米的小山坡。但新中国成立之前,狮狗坡山下住着一个10多户人家的村落,名曰羊栏村。
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土地改革,10多户陈姓的羊栏村民并入了大鳌溪成为大家的一员。
跟着林伯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大鳌溪,辗转下找到了一户陈姓人家。
今年7月将步入60岁的陈找圆头发花白,他回忆,自孩提时自己就在大鳌溪成长,大鳌溪的村民十分包容,并没有把他们当成外村人看。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的确返回过旧村祭祀过,狮狗坡上除了石狮狗,还有一个白须公也是石像,大家多拜祭白须公居多。
陈找圆说,当年的羊栏村一共有18户人家,大部分迁往大鳌溪,小部分迁往亨尾。随后,城市要建设石场,狮狗坡在爆破过程中石狮狗也随之被毁。“别说狮狗了,再过几代,估计没有人记得我们羊栏村了。”搬迁后,陈氏一脉没有建设自己的宗祠,也没有记载羊栏的历史,陈找圆无奈地说。
以"狗"起名
●狗乸坟
沙溪涌头村在村后的山中也保留有一座狗乸坟。相传村中李氏祖先迁到沙溪后,村中的土地仍有待开发,但幼子却早年丧母,而其长辈用当地一只刚生产的黄狗的狗奶将儿子养大。黄狗死后,李氏一族将狗埋葬,子孙后代年年祭祀,纪念该狗的忠心为主。
●狗眠地
位于南朗镇政府偏西7 公里处,面积约 300亩。东西走向,东接关塘村、西接八念象山偏北,山顶呈鹅蛋形平面。主峰海拔63.9米;山体由黄坭沙组成。主植松树、杂树,绿化率达80%。有小路通到山脚。
●大狗尾
位于横栏镇政府东北3 公里处横东村东北面,属横东村耕地,沙古公路旁。原有耕地总面积600亩。现部分开发。南北走向,梯形状分布。围内有鱼塘和基地,主产四大家鱼、桂花鱼,次为三鸟、香蕉。
●黄狗坑顶
为山体,在五桂山办事处东南面9.8 公里处,桂南管理区境内。属五桂山山脉,五桂山山列,西北走向。主峰海拔262米,山体结构为混合花岗岩,黄壤表层宜林面积均已全部绿化,山上树林茂密,主植松树。有小路通往。
●西狗坑
为山谷,在五桂山办事处南面1.15公里处,石鼓管理区境内。属五桂山山脉,大尖山山列,东西走向,海拔27.3米,沙石地质,表层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