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住院时间缩短,看病足不出县……清远老百姓还能享受哪些“健康红利”?


作为民生的重要一环,医药卫生话题总是牵动人心,医改的点滴进展也备受群众关注。近年来,清远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注重补短板、兜底线、强基层,一些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作为民生的重要一环,医药卫生话题总是牵动人心,医改的点滴进展也备受群众关注。

患者住院时间更短了,药费比例降低了;就医不用挤大医院,县级医院也能把病治好;贫困户看病也有制度保障……得益于清远医改的深入推进,“健康红利”越发看得见摸得着,看病贵、看病难这个沉疴旧疾在清远逐步破解。

从难以为继到成“改革旗帜”

曾获医院管理软科学最高成果

清远建市之初,集“老少山穷边”于一身,基础差底子薄,卫生事业发展比较困难,卫生资源严重缺乏,投入不足,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47个,医院总床位数仅有4276张。

以清远市人民医院为例,经统计,5个月内因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费1796.21万元,医疗服务项目降低金额为1763.71万元、提高金额为3022.27万元,整体为病人减负537.65万元。

某种程度而言,一座城市的综合医院发展水平,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1988年4月,清远市人民医院由原清远县人民医院升格组建而成,作为清远如今最大的综合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当年同样面临重重困难。

“建院之初,技术设备差、医疗水平、人才匮乏,医院发展局面很不乐观。”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回忆,那时候医院总共只有300余名员工,其中专业人员不足200人,全院只有5名中级职称人员,没有高级职称人才,床位数才260张,医院净资产不到300万元。

清远市人民医院创立了我国第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医院管理模式,并在1998年获得原卫生部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迄今我国医院管理软科学的最高成果。图为直升机紧急转移病患到市人医救治。

当时,清远市人民医院设备简陋、人心涣散,不能有效地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只能开展一些中小手术。周海波说,“不要说和周边市属医院去对比,清远市人民医院在清远市内技术水平也只能排名第六位,市区很多患者直接去广州就诊了。”

医院已经难以为继,唯有改革才有出路,这是清远市委、市政府和医院决策层的共识。

近年来,清远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图为清远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下乡帮扶。

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公立医院该向何处发展?这是亟待全国医疗卫生行业慎重思考的问题。

清远市人民医院时任院长郑少俊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医院改革与发展的依据和办好医院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有利于增强医院的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综合管理效益。

彼时,清远市人民医院开始了院长任期目标负责制、计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员劳动合同聘任制、劳务奖金分配浮动制的“四制”改革。随后,经清远市委、市政府批准,医院实行了两权分离和政事分开的改革尝试,实行了医院理事会监管制、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绩效工资制、流动人员人事代理制的新“四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

清远市人民医院大举引进人才,短短数年间广招技术人才400多名。

不仅如此,医院还大举引进人才,短短数年间广招技术人才400多名,其中包括时任湖南湘雅医院妇产科主任雷慧中、衡阳医学院附一院心内科主任夏明凯等。“他们都是省部级医院学科带头人,这些人才的涌入,为医院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周海波表示,成效也立竿见影,清远市人民医院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520张病床、现代医疗设备齐全、职工积极性高涨、社会普遍称赞的三级甲等医院。

清远市人民医院院长周海波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探索出我国第一个医院管理模式。”周海波告诉记者,清远市人民医院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出一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医院管理办法,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医院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低耗”管理模式,并在1998年获得原卫生部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迄今我国医院管理软科学的最高成果,一时之间,清远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卫生系统推广学习的典范单位。

1999年,“优质高效低耗”被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推广,清远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红旗,几年内全国超过4000家各类各级医疗机构到医院“取经”。

“在医疗卫生领域,清远很多改革都走在全国前列。”周海波表示,每一项改革都是紧扣当时社会发展大局和中央改革精神,每一次改革都是清远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改革顺利推进下去,才能让老百姓受惠,“清远市人民医院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进步,2017年以55名的成绩进入全国地市级城市医院百强榜,而患者的就医费用仅为全国同级医院的72%,同时医院不允许因患者缺钱,而拒绝治疗。”

医联体建设成效初现

让山区群众看病足不出县

“我母亲颈部长了一块肿瘤,长了42年,没想到足不出县,在连山人民医院就给治愈了。”谢女士家住连山县小三江镇,距离连山县城和肇庆怀集县都是一个小时车程,此前由于连山医疗水平落后,镇上群众基本都是舍近求远,去怀集看病。

就医足不出县,是连山群众感受到的最新变化。变化始于2014年,清远市在全市县市区布局医联体,清远市人民医院与连山县政府签订托管协议,清远市人民医院派出多名专家,正式全面托管连山县人民医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基本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以清远为例,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基础上,清远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积极按照“一县一策一院一策”医联体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出以市场为主体、政府购买服务为补充的医联体体系。

清远市卫计局副局长罗家泉表示,医联体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题。清远大力推进国家卫健委部署的关于医疗集团、医疗共同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其他形式等5种医联体组织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力保障贫困患者在县域、市域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在清远市所辖6个县域中,目前已建成4个富有成效的紧密型医联体。

“清远主要是通过市县托管方式,全力推进市县医疗一体化。”罗家泉分析说,清远积极推进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以托管、技术帮扶等形式对口扶持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

提起医联体的发展历程,周海波如数家珍。他介绍,医联体是促进分级诊疗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广东省开设医联体建设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最早历史应该追溯至2002年。当时,在清远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清远市第三人民医院并入清远市人民医院,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这家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又重新从清远市人民医院剥离出去,成立清远市第三人民医院。

2012年,清远正式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当年9月,清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文件,启动了清远地区医联体建设;2014年,清远市人民医院托管了连山县人民医院和佛冈县人民医院集团,连南县人民医院就由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托管,阳山县人民医院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托管。

短短几年时间,医联体建设成效已现。作为医联体建设成效很重要的指标,清远县域内住院率逐步提高。数据显示,2017年,清远市县域内的住院率已达到近85%,比全省平均县域内的住院率高出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在清远市人民医院托管的两家医联体医院中,连山县人民医院的住院率由托管前的65%,提升到去年的84.9%,佛冈县人民医院集团县域内的住院率从65%提高到80.4%。

为了帮助基层医院提高诊断水平,清远市人民医院在广清指挥部的帮助下,建设了“清远市远程心电和影像诊断中心”,目前已经覆盖了佛冈、连山、阳山、英德、连州等部分县镇医疗机构。

周海波告诉记者,远程心电和影像诊断平台依托该院的心电和影像诊断技术,可以24小时内及时发送诊断报告,大大提升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让当地患者直接受益。截至2018年10月,远程诊断中心为下级网络医院提供远程心电诊断23854例,提供远程影像诊断73846例。

医院回归公益

让百姓享受改革红利

近年来,清远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让老百姓看病不难、看病不贵、能看好病。

清远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范围从2013年的3县(市)3家扩大到2015年6县(市)10家县级公立医院,涵盖了所有县级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00%全覆盖。

清远市6个县(市)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全部纳入综合改革范围,取消药品加成,并将调整后的医疗服务收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通过调整服务价格补偿不足80%的部分明确由各县(市)财政予以兜底补偿,进一步理顺了医疗服务价格,确保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进行。

公立医院改革,不仅仅局限在县级医院。2017年,清远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慢性病防治医院、清城区人民医院及清新区人民医院等7家城市公立医院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实际的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医疗服务体系。

改革后,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降低药品价格;调整医疗项目价格结构: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康复和中医等医疗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价格医疗服务价格。

罗家泉表示,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就医秩序得到改善,城市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重逐步降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初步构建。

医院改革的背后,是对民生期盼的回应,更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的保障。通过医院改革,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让百姓切身感受到医改的“红利”。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后,短短5个月内,7家城市公立医院总体运行平稳,各项改革措施有序推进,药占比为25%,下降4.38个百分点;门急诊均次费用214元,下降3.95%;医疗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31.84%,提高7.66个百分点,共为群众减轻负担2572万元,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以清远市人民医院为例,经统计,5个月内因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费1796.21万元,医疗服务项目降低金额为1763.71万元、提高金额为3022.27万元,整体为病人减负537.65万元。门诊的总体费用负担比改革前有降低,病人已经感觉到改革所带来的实惠。

清远市卫计局表示,从长远来看,通过实行药品零差率,将有效遏制医院、医生的逐利行为,破除“以药补医”后,医务人员通过改善服务行为,其医疗行为将更为规范,可从根本上控制“大处方”以及滥用抗生素行为,让患者少付药钱少吃药就能看好病。

■纵深

医改有力度也有“温度”

取消药品加成,让利于民;托管县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让改革平稳推进……清远推进医改不仅有力度,还有温度,针对贫困患者,清远探索了多种大病救助方式。

天使医疗行动是清远市人民医院制度化医疗帮扶的一种探索。该行动由院方拿出年业务收入的0.5%作为基础资金,联合社会爱心力量的捐助共同设立,用于对清远及周边地区的贫困患者实行医疗救助。

目前清远先天性唇腭裂、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风湿心脏病、椎间盘突出、胆结石、子宫肌瘤等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且多发于贫穷家庭的妇幼老身上。基于上述原因,清远市人民医院决定把14种疾病首先列为救助的主要病种,而且该院治疗这些病种的医疗技术比较成熟,患者愈后效果好。

天使救助专项办公室自成立至今累计共资助2344例贫困患者,累计资助金额2329万元。

清新区成立广东省首个“大病关爱基金”,每年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托底,并发动社会力量,倡议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教师等其他财政供给人员每人每年捐款100元,倡议村(社区)干部、党员、共青团员带头爱心捐献,倡议工厂、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捐献,倡议境内外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献爱心捐献。仅在一年时间内,该基金共募集到善款623万元,关爱救助大病患者(家庭)257人,发放救助金额达62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病困难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为解决困难群众患大病医治难、因大病医治致贫返贫等问题,连州市拟设立慈善会大病关爱基金,对在连州参加医疗保险人员,享受统筹医疗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用报销和“民政救助对象”医疗救助后仍有困难的再进行大病关爱救助工作。

■人物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雷慧中:

耶鲁学子扎根粤北成清远产科“第一人”

1962年,雷慧中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以优异的成绩留在湘雅医院妇产科工作。1991年通过国家英语水平考试及世界卫生组织英语考试,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学习深造,其间申请到美国中华医学会科研基金4万美元,备受美国导师赞赏。

当时,清远妇产科发展水平落后于周边城市,从事妇产科的医生没几个科班出身,人才和设备都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要发展妇产科,只有到外地引进高层次人才。

1993年,经人介绍,雷慧中来到清远考察,了解到清远是国家级贫困地区,急需高层次医疗人才,她决定放弃湘雅医院妇产科主任的岗位,离开培养自己多年的母校,到清远“做点事”。在一片质疑声中,她带着家人和学生一行8人,坐上了十米长的大货车,载着全部家当到了清远。

无暇顾及医疗设备的破旧,雷慧中简单安顿后,带着手下一批妇产科医生迅速建立了妇产科实验室、专科超声室、胎心监护室,开设了孕期保健门诊、高危妊娠门诊、遗传优生门诊等一系列专科门诊,全面开展了达标必备技术项目。

雷慧中把在湘雅、美国积累的知识、经验、学科运行模式等毫无保留地运用于实践,全面规划妇产科建设,把妇产科分为妇科和产科,将产科分为普通产科、高危妊娠、产前诊断,妇科分为肿瘤、腔镜、计划生育等学科,根据临床需要又创建了妇产科超声诊断室、妇产科研究室。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人才、购置设备、引进和开展新技术,产前筛查和诊断、辅助生殖技术、疑难危重孕产妇救治水平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并成为了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作为清远产科“第一人”,雷慧中协助清远市基妇科建立高危孕妇三级保健网,制定清远市高危妊娠三级保健和转诊规范制度,创建清远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基层转诊救治任务,每年收治高危孕妇占产科收治的60%以上。她积极投身妇幼保健事业,为了提高清远基层妇幼人员的业务水平,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及病残儿出生率,消灭破伤风,她作为清远市妇产科学会创始人,不单每年举办多期孕产妇救治、优生优育、产前筛查和诊断学习班,还时常下乡会诊、调研、讲课,脚步走遍清远8个县市区。

【采写】全媒体记者 刘秋宜 通讯员 张丽 李茂栋

【摄影】梁素雅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