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赞!清远乡村新闻官制度获第六届“粤治·治理现代化”年度优秀案例!


经过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横坑村的“乡村新闻官”唐莹敏举行一场“婚礼”式的宣传播报后,该村的红衣花生成为“新晋网红”,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售出1.5万斤,售价更是从3.3元/斤提升至9元/斤……在清远市,有300多名像唐莹敏这样的“乡村新闻官”。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对内用乡言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向外推介着乡村特色产品,带动了乡村发展、促进了村民致富,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领头人、基层邻里纠纷的调解人、基层舆情引导的联系人。

“乡村新闻官”唐莹敏巧用“婚礼”宣传红衣花生,使之成为“网红农产品”,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售出1.5万斤。全媒体记者黄津 摄

5月9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南方党建智库承办的第六届“粤治·治理现代化”广东探索经验交流会在广州举办,备受瞩目的“2018—2019年度优秀案例”也在交流会现场揭晓。其中,由清远市委宣传部主创的项目《清远设立乡村新闻官制度,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入选了“舆情引导”优秀案例。

第六届“粤治·治理现代化”广东探索经验交流会在广州举办。全媒体记者黄津 摄

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出席会议并介绍《清远设立乡村新闻官制度,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案例。全媒体记者张由琼 摄

“乡村新闻官是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情报员、服务员,是打通城乡话语体系的连接器。”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在出席会议分享案例时表示,清远市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旨在通过开展“三传一助”(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助致富),链接媒体平台和电商销售平台,致力于打通城乡信息渠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宣传文化工作资源下沉,丰富了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带旺了一批地方特色农产品,发现和培养了一支乡村振兴、基层舆情引导新力军。

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

村民富了游客多了产品火了

清远是农业大市,境内生态优良,特色农产品丰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破解基层思想宣传工作难以向基层农村延伸、与基层群众互动不足、基层信息不掌握不了解等老大难问题?

为此,清远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针对城乡一体化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推动乡村新闻治理,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2018年8月9日,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首批“乡村新闻官”接过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颁发的聘书,正式走马上任。

“乡村新闻官”的主要职责任务是用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传达好上级政策,讲好乡村故事,推介农特产品,要求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贴近村民生活、坚持新闻传播规律),做好“三传一助”(传思想、传文化、传文明,助致富)。

做好农产品播报是“乡村新闻官”的第一道作业,这也是清远市把“乡村新闻官”作为助推农村产业兴旺的新措施之一。如何做好农产品播报?这考验着他们的智慧与创新能力,既要有趣又要走心。作为首批“乡村新闻官”,三排镇横坑村党支部书记唐莹敏专门为首次播报举行了一场“婚礼”。

随着装有农产品的大红花轿抬上来,“新娘”的红盖头被轻轻撩起:即将上市的三排红衣花生。旋即,唐莹敏开始进行农事播报:“三排镇的红衣花生大都在山地上种植,与田间种植的花生相比,具有个小、颗粒饱满、味甜、出油量大且更芳香等特点……每天早上吃一把三排红衣花生,好吃、补血、又养胃。”

横坑村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贫困瑶族村,旱地多,水田少。一直以来,村民都有在山地上种植花生的习惯。“在以前,村民把种植的红衣花生带到镇圩销售,一天到晚也卖不出去多少,价格也仅仅3.3—4元/斤。”唐莹敏介绍。

在经过“乡村新闻官”唐莹敏的播报后,横坑村的红衣花生迅速成为“网红农产品”,其销量和价格大幅上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售出1.5万斤,售价更是从3.3元/斤提升至9元/斤。

在清远市,活跃着300多名像唐莹敏这样的“乡村新闻官”。

此后,随着“乡村新闻官”以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形式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帮助农产品销往各地,不少“乡村新闻官”因此成为了农产品的销售“网红”。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党总支书记雷健就是其中一位。担任乡村新闻官后,雷健身穿壮族服饰,站在山间溪流里,手里抓着一只鸭子,拍摄了一段24秒的短视频,帮助村民销售清水鸭。

这条短视频配上文字、图片,在清远当地多个政务官方微信发布或转载后,黑山清水鸭成为“新晋网红”,不到一个月便售出了8000多只,销量猛增10倍,售价也从18元/斤涨到25元/斤。

如此红火,让雷健大感意料,亦给了他满满的信心。“乡村新闻官制度,让我们改变了过去被动适应市场变化的局面。借助新媒体平台,我相信一定能把村里的农特产品推广得更远,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全域旅游专家王健生认为,“乡村新闻官”让乡村振兴有了新闻发言人,这是一大创新,使更多“三农”信息可以在融媒体平台向国内外发布,这打通了优质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使全域旅游、旅游扶贫、乡村振兴一脉贯通。

有专家学者表示,清远将“乡村新闻官”推荐的农产品进行整合,组团向广电商城、微信商城、淘宝店等电商平台推介,推动“乡村新闻官”农产品播报与电商平台实现产销无缝衔接。

截止目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清远乡村新闻官们共推出各类线上播报130期,线下播报20多场次;相关短视频在快手平台点击量超过1000万,在抖音平台点击量超200万,视频直播在快手平台点击量近1500万,不少村庄的农特产品在推介活动后迅速脱销,取得村民富了、游客多了、产品火了的显著成效。2018年,清远市农林牧渔业增长241亿元,同比增长4.9%,比全市GDP增速高0.9个百分点。

成立培训学院

推动“乡村新闻官”规范化发展

截止目前,清远市已在286个行政村聘任“乡村新闻官”307名。这些“乡村新闻官”们有的是村干部,有的是新乡贤,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对内用乡言乡语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上级惠农助农好政策,向外推介清远的乡村特色产品、乡村文化。通过带动乡村发展、村民致富,“乡村新闻官”在乡村的威信力和话语权不断得到提升,成为关键时刻基层舆情引导的有效联系人和调解人。

“乡村新闻官制度”的实践,已成为清远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工作的新亮点。实施至今半年多来,清远市通过组织全市宣传文化部门,并邀请省内外主流媒体选拔任用、指导培训“乡村新闻官”,调动、引导、带动了省内外一大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旅游文化从业人员、乡村振兴相关专家学者向清远乡村聚集,汇聚和推动了宣传思想文化资源向广大农村延伸。而通过组织“乡村新闻官”用农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宣讲党委政府政策,使基层思想宣传工作充满泥土气息,解决宣传思想工作“不接地气”的难题。

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清远调动各方面资源在广大农村创造性探索推行“乡村新闻官”,是加强农村新闻施政的重要探索,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一线的生动案例。2018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把清远市这一做法与内蒙古“草原文艺轻骑兵”的做法并列,作为全国基层宣传工作创新案例作了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新闻官”立足农村,在专业运营团队的指导推动下,由农民以自己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新时代乡村振兴生动故事。活跃在清远全市各个田间地头的“乡村新闻官”,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或组织左邻右舍共同表演,并通过网络新媒体新手段进行传播,展现了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的生动故事和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面貌,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清远农村观光体验。

为推动“乡村新闻官”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清远市委宣传部整合媒体、高校、社会企业资源,想方设法提升“乡村新闻官”播报业务水平。

清远市还通过选拔培养“乡村新闻官”,发现、培养、锻炼了一批积极主动要求进步、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适应信息化社会宣传文化和产品运营工作形势任务需要的人才,组建起了一支适应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队伍,这也是推进基层党建、乡村治理、脱贫攻坚、基层舆情引导处置等工作的一次重要尝试。据统计,目前选聘的307名“乡村新闻官”中,党员占93.8%(288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8.8%(119名),有较强组织能力、影响较大的有30多人。

为推动“乡村新闻官”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清远市委宣传部整合媒体、高校、社会企业资源,成立“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委托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负责“乡村新闻官”业务培训、运营策划等,想方设法提升“乡村新闻官”播报业务水平,为乡村新闻官“赋能”。同时,该市组建了“乡村新闻官”宣讲团,挑选优秀有潜力的“乡村新闻官”,通过“乡村新闻官”的视角、“乡村新闻官”的语言,组团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

【文图】全媒体记者 黄津 通讯员 石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