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清远新闻 > 正文

花无百日红?连州东陂这个基地颠覆你想象


虽然还没有正式投产,不过,东陂镇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已经接到了70万盆花、价值逾1500万元的大订单。“现在我们正加快生产,确保满足订单需求。”基地老板、连州市红满天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华彬说。

东陂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培育的红掌花花期超3个月,年产花卉300万盆。记者黄津 摄

这位放弃30万年薪回乡创业的28岁东陂镇青年,已在基地投入30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5个温室大棚。这几个温室大棚,配备了“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可通过手机APP实行远程监控,可谓是连州又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到明年底投产后,该基地可年产花卉300万盆,产值达5000万元。“这个基地将与旅游业一起,推动东陂‘旅游+农业’融合发展,”东陂镇党委书记黄国辉告诉记者,东陂也力争借此打造成“花卉小镇”,成为实施乡村振兴中新的产业支撑点,带动当地农业发展、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先进

可通过手机APP监控生产

连州又添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7月初,50吨从丹麦、荷兰进口的泥炭土运回基地后,曾华彬100多人的团队进入了紧张的移盆工作:将花卉种苗从穴盘移植到种植盆中。

在普通人印象中,花卉种植是农业活,天天要在田地中操劳,和泥土打交道,日常工作情景是一身水一脚泥。但在这个基地,却是个完全不同的光景。

“今后在我们基地的生产中,除了移盆、修剪和出售时的包装,其余工序全部通过自动化完成。”曾华彬介绍,在目前已建好的1个温室大棚中,均安装上了“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其余的大棚也将安装该系统。

记者现场看到,温室大棚高9米多,其中室内高4米,每个占地5000平方米许,全部用钢铝材质搭建而成。大棚下,是连片一排排高1米的托架,花卉种苗便在上面“安家”成长。

该基地的自动化体现在哪?记者看到,每一个大棚内,都安装了36台抽湿器,这主要用于棚内的空气流通。“空气流通循环快,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基地技术总监、曾华彬的发小梁振洋解释,而施肥、浇水,则由水肥一体灌溉系统负责。

基地安装了“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是连州又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图为水肥一体灌溉系统。记者黄津 摄

温室大棚内种花,温度控制很关键。“必须保持在18至28度内。”梁振洋介绍,因此,棚内安装上了气温调节器以及空调,无惧棚外高温或寒冷;至于湿度,由水帘风机喷雾系统负责,确保棚内空气保持湿润,便于植物叶面吸收水分。

如何保证让棚内的花卉得到适合的光照?“我们的棚顶用的是卷膜,有很好的透光性,此外,还加了一层滤光网,一旦阳光过猛,滤光网就会合拢覆盖大棚。”梁振洋说,这个“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可以满足棚内植物的水肥、温度、抽湿、光照等所有生产条件。

该系统除了在棚内有中控器可供操作,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监控。“大棚内一旦有任何异常——比如温度过高或湿度不足,APP便会自动报警提醒,我通过手指点击即可完成操作。”梁振洋说。

这个系统耗资达500多万元,占了基地首期投资总额的六分之一。“基地的花卉以高档产品为主并大部分出口,我们用‘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可大大提高生产效能。”曾华彬对此解释,投资成本虽然比较贵,但很值得——这可带来生产效率提高50%,人力成本节约60%。

2016年,广东省下达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计划,连州的项目(菜心产业园)经过连正公司承建后,这个以“五位一体”(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为目标的示范基地,已在2018年初见规模,成为连州现代农业的样板区。

如今,随着东陂镇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的正式启用,连州在探索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化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独特

花卉产品8成出口

未上市已获千万元订单

首期工程投资3000多万元,这个花卉基地主要种的是什么花?在大棚入口处,摆放着数百盆花,红彤彤的一片颇引人注目——这是红掌花,该基地的主打产品露出了真面容。

“古人云:花无百日红。而红掌花的花期超过了3个月,因此备受消费者喜爱。”曾华彬阐述红掌花的独特性。由于极具观赏价值,红掌花成为公司租贷、高档场所和家居摆设的抢手货,每盆售价在16元至35元之间。

“中国目前的红掌花年产量大约5000万盆,产地集中在广东和云南,两地各占2000万盆左右,但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从17岁起就与花卉打交道,曾华彬已在花卉行业沉浸了11年,对业界动态了然于胸。

到明年底,该基地年产花卉300万盆,产值可达5000万元。记者黄津 摄

2016年,这位东陂镇青年放弃30万的年薪回到连州创业,看中的就是红掌花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九陂镇龙潭试水成功后,2018年11月,经过东陂党委、政府“动员”,他回到家乡成立连州市红满天有限公司,创办了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

还没有投产,但基地已接到了新加坡客户70万盆订单,价值逾1500万元。“现在种苗刚刚移盆种植,要到11月中旬才正式上市供货,时间很赶。”曾华彬认为,能在投产前接到订单,源于客户对自己的信赖,“当然,我的产品也是顶呱呱的。”

除了主打产品红掌花,基地还将种植兰花、多肉植物、竹柏和罗汉松植物等。“这些花卉8成出口东南亚以及阿联酋,国内主要销往香港、澳门及‘北上广深’地区。”曾华彬说。

目前建成的1个大棚和4个在建大棚,是该基地的首期工程。“到明年底,二期工程将新建7个大棚,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年产花卉300万盆,产值达5000万元,”曾华彬透露,基地的最终目标是通过5年发展,实现产能800万盆,产值破亿元。

曾华彬介绍,下阶段,基地还将建设花卉展厅,展示国内外主要的盆栽花卉,为游客提供一个花卉历史科普馆;建设休闲度假区和摄影基地,最终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园林艺术园区。

产业

促“旅游+农业”融合发展

助力东陂打造成为“花卉小镇”

该基地的引进,是东陂镇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是关键,东陂为此着力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兴村的振兴之路。”东陂镇党委书记黄国辉介绍。

东陂镇历史以来是商贸重镇,连州的中心镇之一。近年,依托境内国家5A景区连州地下河,该镇结合“冯达飞故居”红色革命基地、水果采摘等资源,迈出了“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步伐。

“东陂土地肥沃,生态优良,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黄国辉介绍,特别是通过土地整合,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的230亩连片土地,就是土地整合后的成果。”

该基地将与旅游业一起,加快东陂“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把东陂打造成为“花卉小镇”。记者黄津 摄

黄国辉表示,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落户后,一方面能通过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辐射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成为东陂实施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点,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另一方面,这个基地将与旅游业一起,加快东陂“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把东陂打造成为“花卉小镇”。

“每年,有过百万的游客前往地下河游玩,带动了东陂腊味和水果采摘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游客在东陂停留时间不长,消费产品缺乏,旺丁不旺财。”黄国辉分析。

如何把前往地下河的游客留在东陂?一个新的、有看点的旅游观光点是关键。黄国辉说,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的落户,其花卉产品(园区)能满足游客对新鲜事物和对美的追求,有望成为东陂壮大发展旅游业的新亮点和新引擎。

假以时日,游连州地下河、看东陂花卉小镇,或将成为来连游客的新常态。

增收

壮大村集体经济

助村民家门口就业致富

53岁的沙田洞村村民何秀妹,没想到在花卉基地上班竟是这个模样:不用日晒雨淋,更不用一身水一身泥。“在这温室大棚里上班,还有空调开着,比种田轻松多了。”何秀妹说,这颠覆了她务农几十年的固有情景。

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记者黄津 摄

何秀妹等人从事的是种苗移盆工作,一天8个小时,试用期保底月薪2100元。“按件计工,熟练后能达到3000—4000元一个月。”第一次接触花卉种植,何秀妹有点不习惯,在曾华彬手把手教导下,她明白了植株要相向并排后才种植的道理:这样有助于花卉形成对称的造型,达到美观的效果。

“基地首期要聘用150人,我们以当地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作为优先聘用对象,”曾华彬介绍,安装“物联网全智能自动化”系统后,基地的人力成本下降6成,但还是需要一定的人员来进行移盆、修剪、施肥和包装、装卸等工作,明年二期工程完成后,预计基地能为当地提供250个就业岗位,每年劳务支出预计近千万元。

除了方便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该基地还为东陂镇开展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带来了福音。

基地位于二广高速东陂镇出口附近的西塘村委会西塘村单马坪,这块连片230亩的田地,曾经有不少是丢荒地。“因为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了,造成有60多亩地丢荒多年。”西塘村委会党总支部书记冯林记告诉记者。

如今,随着政府整合成连片土地,这230亩地以500元每亩的价格租赁给了红满天花卉种植基地,盘活了土地的价值。

不仅仅如此。按照村集体资源有效利用、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理念,东陂镇依托该基地积极推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由寨江村与东陂村跃进社各投200万元(省第三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基地6336平方米的18连栋智能化温室大棚建设,以50.5元每平方米的价格出租给红满天公司,平均每村每年收入16万元。

东陂镇党委书记黄国辉介绍,这6336平方米的大棚,年租金收益可达32万元,由基地每年支付两村。“通过20年出租大棚,平均每村增收320万元以上,由此实现集体经济的大幅增收。”

【记者】黄津

【摄影】黄津

【通讯员】易兴华 温晓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