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讲清楚广东经济改革的故事(十)| 珠三角的兴起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徐现祥教授尝试理清中国地方改革的逻辑,并按照这个逻辑梳理广东改革的实践,展望广东改革的未来。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徐现祥教授所著《广东经济改革四十年:地方改革的逻辑》一书中的珠三角的兴起。

    1985年2月,珠江三角洲被国务院开辟为经济开发区,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位于小珠江三角洲的中山市、东莞市、南海市和顺德市因其经济快速发展被誉为南粤“四小虎”,与亚洲“四小龙”相对应。四小虎借助港澳和国际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工农贸副综合开发,大力拓展外向型经济,走出了四条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珠三角兴起的过程中,一批明星企业诞生了。它们当中的很多是乡镇企业性质的,这里,我们以健力宝、华宝与科龙为例,介绍这批明星企业的崛起。

东方魔水健力宝

    李经纬,1939年生,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县(现改行政区划为区)生人,自幼因父亡母弱,在孤儿院长大,早年颠沛流离,未曾接受过教育,却仍凭借能力成为三水县体委副主任,后调入濒临倒闭的三水县酒厂,苦心经营下,将仅仅只有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式工厂发展至有一条独立啤酒生产线,所产啤酒在当地获得大量认可

    20世纪八十年代,应国体委要求,广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欧阳孝,黄协荣,陈新凎等几位教授和研究员研制出一种名为“促超量恢复合剂运动饮料”的含碱电解质饮料;在谋求与当时广州最大汽水生产商—亚洲汽水厂与广州啤酒厂合作生产无果后,经时任广东省乒乓球队主教练区盛联(李经纬的表弟)介绍,认识了李经纬,这款饮料与李经纬赴穗出差因可口可乐而产生的生产碳酸饮料的念头一拍即合。就此以李经纬提供资金支持,科研所负责技术的模式开展进一步研究。一开始的产品,口感上强差人意,李经纬喝的第一口全部吐了出来。经过130多次试验(另一说是120次),耗时约三个多月,这种橙红色橙蜜口味的饮料终于成功。

    产品刚刚出来,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销售出去。此时,体委副主任的经历给李经纬带来了福音——他从体育系统获得消息,国家体委正在为首次出征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准备饮料。但是,初步选定的饮料就有四五种,健力宝作为“新兵”,要想获得青睐并非易事。

    恰在这前后,区盛联调到广东省体委外事处,他了解到,第11届亚洲足联代表大会将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召开。新的机会近在咫尺,通过他的再次牵线,健力宝可以送到亚足联会议上。但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反对,厂里很多人不理解:饮料与足球会议有什么关系?健力宝刚刚问世,一分钱还没赚,为什么要先让那些不相干的洋人白吃白喝?但李经纬力排众议,短短几天内完成了产品变成样品的过程,这种雷厉风行的强硬,正是其之后始终紧紧掌控健力宝的原因。

    一是将产品取名“健力宝”,意思“健康、活力”。

    二是商标设计,参与产品开发的陈新金医生自告奋勇设计商标(另一说是请县里广告公司设计),请自己喜爱书法的哥哥将“健力宝”三个字写在一张宣纸上,佛山三水酒厂厂长李经纬又请三水区里的广告公司设计出一个由中国书法与英文字母相结合的商标图形。这个新商标的诞生在1984年的商品大潮中可谓石破天惊:“J”字顶头的点像个球体,是球类运动的象征,下半部由三条曲线并列组成,像三条跑道,是田径运动的象征。从整体来看,那个字的形状又如一个做着屈体收腹姿势的体操或跳水运动员。整个商标体现了健力宝与体育运动的血脉关系。它在当时陈旧、雷同的中国商品商标中算得上是鹤立鸡群

    三是生产样品,李经纬决定用当时极为新潮的易拉罐包装健力宝。那时候国内尚无一家易拉罐生产企业,而三水酒厂也没有这种罐装线。但后来,李经纬硬是说动一家香港企业,在距亚足联大会开幕仅有3天的时候为健力宝定制生产了小批量的易拉罐。最后的罐装过程更有趣:通过健力宝(当时仍为三水酒厂)一位总工程师的老同学关系,首批200箱健力宝的罐装,是在其后来重要的竞争对手——深圳百事可乐公司的生产线上偷偷完成的。黄协荣全程参与了那次“秘密行动”。他回忆说,为了不泄密,饮料是先在三水配好,再拉到深圳去的,“罐装时的工人,也用的是自己人”。

    夺人眼目的健力宝终于如期出现在亚足联会议上,让中国足球官员大吃一惊。 1984年6月,健力宝击败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

    1984年8月,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从许海峰从射击项目摘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到中国女排姑娘们以勇不可当之势,直落三局,击败东道主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的鸿鹄伟业;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5块金牌,居总数第四,中国人的体育热情与民族自豪感被激发出来。随着《羊城晚报》的一篇《“东方魔水”风靡洛杉矶》,健力宝一夜成名。从1984年的345万元销售额,到次年1650万元,第三年1.3亿元,健力宝以“民族饮料第一品牌”的定位,不断发展,最紧俏时,一节货运火车车厢的健力宝价格达到2万元。

    1987年,尝到体育赞助甜头的健力宝,以250万元的价格取得了第六届广州全国运动会饮料专用权。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企业与国外跨国企业同场竞争的场面。两年多前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出足了风头的健力宝此时风头正劲。为了得到“六运会指定饮料”的名号,当时已是全国最大饮料企业的健力宝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展开了竞争,后者愿意出资100万元,而李经纬则一口气把价码抬高到250万元,并外加赠送10万元饮料。结果当然是健力宝如愿以偿,而可口可乐只得到了“可乐型”饮料的指定权。这个细节被当时的媒体记者津津乐道了很久。赛会期间,在新建成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大到墙壁,小至痰盂、垃圾桶,都铺天盖地地印上了健力宝的广告。最夸张的景象出现在闭幕式上,在当日会场的入口处,200多名工作人员均被要求穿上清一色印有健力宝标志的运动服装,他们还向入场的8万名观众每人赠饮一听健力宝饮料。放眼环形运动场,星星点点全部是健力宝的饮料罐,简直成了一个橙红色的海洋。全运会结束不久,健力宝举行订货会。才开了两个钟头,订单就达2亿元。

    1989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故事再次重演。李经纬再次顶住压力,以一千多万元的代价成为第一家赞助亚运会且赞助额最高的中国企业。故事的结果,李经纬再次赌赢了——1990年,在郑州举行的全国糖酒商品秋季订货会上,健力宝的订单几天之内就高达7.5亿元,占整个订货会合同金额的1/4。

    以“健力宝”命名的赛事,此后便从围棋、跳水一直蔓延到健美、桥牌等各个运动场;冠以“健力宝”名头的运动队,也从广东省乒乓球队、广东省田径队等向其他省份与领域扩张,甚至包括一支名叫西安水电学院足球队的业余队。1993 年,赞助中国健力宝少年队远赴巴西留学。健力宝成为第一个进入联合国的中国饮料品牌。 1994 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09 号小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这是全球第一颗以企业名称命名的星星。

    1997年,健力宝达到了顶峰,年销售额达55亿元。

一鸣惊人的华宝

    华宝的前身是集体所有制的顺德县经济发展总公司属下的二级企业,于1984年成立。由于此前生产的电话机零件、节能灯等产品销路不畅,1987年,华宝濒临倒闭

    当时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空调机在国内渐渐兴起,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说不准是命运抑或是偶然,华宝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1988年,一台名为“雪莲”的分体式空调在华宝的生产线上问世,这是中国第一台分体式空调,席卷了市场,而窗体机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堪称空调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对于华宝的发展来说,同样也至关重要。“雪莲”一炮打响,华宝一路青云直上,到1992年,“华宝”的产值突破10亿大关,占据全国家电行业单一牌号销量榜首

    此后五年,华宝在研发、营销和售后等方面大下功夫,很快成为国内生产分体式空调器规模最大的企业。华宝的崛起,同样也是顺德制造的崛起。

    1991年,德胜河北岸、容奇大桥西北侧的华宝厂始建。首期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拥有年单班产量20万台分体式空调器的能力。多次扩建后,华宝大厦成为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最高10多层高的现代化厂房,是顺德的工业地标。

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华宝的老员工回忆道,当时华宝是顺德最好的国有企业,工作第一个月便领到工资500元,比其他单位工作的同班同学高出一倍。1994年离职时,月薪已达到3000多元,在同行业属于顶尖水平。工人甚至经常在节假日加班赶工

横空出世的科龙

    1984年的广东顺德容桂镇,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出世”。它的作者,是读了四年小学的潘宁。凭借一双手,他在汽水瓶上做实验;凭借一双手,他用锤子、矬子生生敲打出了这台双门电冰箱。1984年10月,由顺德镇政府出资9万元,广东珠江冰箱厂成立,这家乡镇企业正是后来在全国家电行业叱咤风云一时的“科龙”前身。

    1992年,南巡途中的邓小平,走进了珠江冰箱厂,面对总长6公里的生产线和来自欧美、日本最先进的设备,他满意地说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要知道,在1991年,珠江冰箱厂生产的容声牌冰箱在全国售卖出了48万台,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最畅销冰箱。

    潘宁从一开始便选择了品牌与质量作为卖点,从当年容声冰箱打响全国的著名广告词“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珠江冰箱厂改制为科龙集团后,江泽民曾亲临视察,他面对冰箱生产线上的容声,竟能把这句广告词脱口而出。品牌打响后,潘宁把钱投入了生产线的建设上,向规模生产迈进。

    1992年,珠江冰箱厂改制为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占股20%,镇政府把持80%的股份。1993年,珠江电器厂通过引进三家境外投资人,募集了近4亿元的资金,变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94年,珠江电器厂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科龙”也作为全新的商标而出现。科龙开始走多元化品牌道路,从原有的冰箱、冰柜出发,涉足空调、模具等多个领域。科龙几乎用令人惊叹的速度向前飞奔着。

    早在1992年,科龙便确立了“三年赶上华宝”的目标,引进意大利设备,次年产出第一台科龙空调,且不断提高空调产量和销量,迎头赶上。1994年和1995年全国空调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正是空调行业残酷开战生死攸关的重要时期。科龙趁此凭借雄厚实力发动价格战;格力空调则获得迅速跃起的机会。而华宝却因转制过程中出现的内部矛盾,错失良机。

    1996年,科龙的销售额达到了45亿元。同年6月,科龙电器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并成功募集资金7.07亿人民币。

    当年科龙的影响力之大,已经走出了中国的国门。据海关数据显示,科龙冰箱的出口量是当年的行业第一。甚至有一份欧洲的报告称科龙在冰箱业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认为“这家企业在冰箱和空调领域都有角逐世界的竞争力。”

撰文 | 王家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