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绿树郁郁葱葱,“水下森林”随波摇曳。走在七星岩里湖边,湖面如镜,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很难想象,一年多前,这里的湖水泛黄。经过整治,在水底种出一片“森林”后,里湖水质曾达到地表水I类标准。
在肇庆人的微信朋友圈中,“吐槽”天气的人少了,“晒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多了。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肇庆,正映入人们眼帘。
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一组数据可为印证:今年上半年,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肇庆空气质量位列第17位,空气改善幅度居全国第2,先后5次排名进入全国前20。2019年1—6月,肇庆地表水环境质量居第23名。
肇庆有超过70%的森林覆盖率,坐拥大湾区优质淡水资源。不言自明,肇庆最大财富在生态、最大责任在生态、最大潜力也在生态。当前,肇庆正逐步让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脱钩”,发挥“绿色GDP”的效益,向成为大湾区最美生态绿洲的目标迈进。
生态优势金不换
“三个绝不”保障西江清水润泽湾区
浩浩荡荡,西江横贯肇庆城区,奔腾而下,润泽着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一方水土与人民。
“东莞人民有望在2024年喝上来自肇庆的西江水。”上个月,在欢迎肇庆党政代表团赴东莞考察时,东莞市相关领导对肇庆表达感谢。得益于珠三角西水东调工程,从肇庆流出的西江水,将使东莞等地的缺水问题得到缓解,也将为香港、番禺、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在佛山三水,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坐落于此,利用从肇庆奔腾而来的西江水,佛山发展起饮料食品产业,集聚了百威、红牛、亨氏等国际饮料食品巨头。
在大湾区内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城市不少,但位于北回归线带的肇庆独占两个“2/3”:西江在广东省境内全长338公里,作为西江进入广东的首站,肇庆段长225公里占其中的2/3;肇庆是大湾区天然“绿肺”,森林覆盖率超过70%,占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发展面积的2/3。这两个“2/3”也从侧面表明,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生态屏障。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肇庆未负期待,西江、北江肇庆段水质一直稳定达Ⅱ类水质标准,是大湾区优质的淡水源,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排全省第二。2014年-2018年,肇庆空气质量实现“五连进”,PM2.5下降26.4%。2012年至2019年,肇庆完成造林150多万亩。2018年受国家水利部认可的绿色小水电站,广东省共有7个入选,其中5个都坐落在肇庆。
振奋人心的生态成绩单,来之不易。
这背后是肇庆始终坚持生态环保的“三个绝不”:绝不以透支资源来换取一时的效益,绝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繁荣,绝不以牺牲老百姓健康和子孙后代福祉来换取一时的政绩。
“生态优势金不换”在肇庆绝非一句空话。肇庆市水利局副局长吴龙文说,在矿产资源开采方面,面对唾手可得的“金山”,为保护环境,相关黄金矿产、铜钼矿产等都停止开采,这其中不乏价值千亿的矿藏。
目前,肇庆划定3179.65平方公里面积为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34%。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陆志宁表示,接下来,肇庆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确保今年空气质量全省排名上升1位、力争上升2—3位,确保省考和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保障西江下游饮用水源安全。
环保“阵痛”倒逼产业升级
开启经济绿色转型之路
肇庆既是一座国家级风景旅游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后发展城市。在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之时,怎样牢牢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
这座跑步向前的城市,在经历过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阵痛”之后,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空气差了、河水变脏了……2013—2014年,肇庆引以为傲的生态环境曾一度遭受破坏,空气质量排名全省靠后,水环境污染问题凸显。
痛定思痛,肇庆向污染宣战的同时,也开启了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之路。
“近年来,肇庆没有审批通过一家电镀等重污染企业。”陆志宁说。2017年,肇庆出台《肇庆西江水质负面清单(试行)》,再次明确在敏感区内,对水污染物排放量大、水污染物复杂或可能造成重大水环境影响的重污染行业执行“禁入”,来确保西江水安全。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肇庆对传统低效产业关停和引导推出,用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其中,肇庆尤为重视推动建筑陶瓷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引导退出。
绿树挂“白霜”,地上积厚尘,鼻咽还有强烈刺激感,很多人初到陶瓷厂都有这样的感觉。由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肇庆的建筑陶瓷产业是一个高能耗、低产出的行业。
8年前,肇庆就对建筑陶瓷等高污染行业关上闸门。目前,肇庆市63家建筑陶瓷企业共255条生产线,已改造96条天然气的生产线。通过转型升级,2018年,肇庆陶瓷企业产值达到201.12亿元。
2018年,肇庆进一步转型升级,将448家企业列入六大低效产业目标清单,完成引导退出113家,涉及用地1213亩,用电2450千瓦时,为肇庆市实施工业发展“366”工程腾出空间。
如今,肇庆空气质量实现“五连进”,环境向好的同时,经济指标也并未“掉队”,相比2014年,去年肇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加超过356亿元。
经济绿色转型,也助推了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为肇庆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随着红幕拉起,在100多位各届人士的见证下,去年,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永久落址肇庆。作为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的品牌活动之一,该峰会已经连续4年在肇庆举办,将国内环境企业吸引到肇庆,共同推动环境产业发展。
“选择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之一,肇庆在大湾区下了先手棋。”陆志宁说,目前,肇庆是广东省唯一一个把节能环保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一系列扶持节能环保产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了一批高端的环保产业集聚肇庆,目前肇庆有84家节能环保企业,其中包括投资15亿元的博天集团高端膜材料生产基地项目。
新城碧波引“凤”来栖
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多年不见的白鹭也飞回来了!”3年前,位于肇庆新区的砚阳湖曾是连片的鱼塘和猪圈,一度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挖塘造湖后,砚阳湖从黑臭鱼塘摇身一变,成为形似砚台的一潭碧水,“由山至湖至江”的40公里碧道串联起天蓝水清,正吸引人才、产业落户在此。
曾有观点这样形容人才、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过去是人跟着产业走,现在是产业跟着人走,哪里生态环境好、宜居程度高,人才就往哪里去,技术、资金、项目就往哪里聚集。
“新区的环境依山傍水,港澳和国外的科研人才很在乎科研的环境,对生活品质要求高,肇庆的水、空气、生活环境都是无可挑剔的。”跨行科技技术总监兼副总经理刘立说,在进行一番考察后,跨行科技最终选择在肇庆落地。
世界级湾区期待人才,人才看重环境。
在这一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内,近有东莞松山湖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吸引华为终端等一批龙头企业入驻,也让众多高层次人才落户东莞。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世界级湾区,其发展过程中也都离不开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旧金山湾区将宜居环境视为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
“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湾区,不仅仅因为这里充满了机遇。城市是否干净、空气是否清新,高水平创新人才更关注整个家庭的长期居住环境。”谈及优良生态环境对于优质人才的吸引力,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前所长肖恩·伦道夫曾这样说。
一批高层次人才正聚集在肇庆蓄势待发。作为肇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钟路华认为肇庆在生态方面具有优势,他当初被肇庆的水环境所吸引,为肇庆带来了PGPR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在他的牵线搭桥下,高层次人才姜国辉也与肇庆结缘,把与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相关的3个项目落户肇庆。
在全球范围内,观察每个著名湾区的城市群,都有一座“生态担当”城市。东京湾的千叶市、纽约湾区的费城,都是城市群中不可替代的“花园”。
同样,一场生态竞逐也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展开,各大城市正抓紧布局。惠州已派人专门去瑞士“取经”,希望使“看山望水记住乡愁”的美丽惠州更加令人向往,还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品质城市。
东莞则在滨海湾新区的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新区“山水林田湖草”齐聚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5000亩的威远岛森林公园、4000亩的滨海湾中心农业公园和2000亩的磨碟河湿地公园等三大生态公园。
那么,在这场通过营造生态环境筑巢引凤的城市竞逐中,肇庆如何谋得先机?目前,肇庆已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凸显了生态环境的重要地位。
作为肇庆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合作平台,肇庆新区建设之初,就把如何做好“水文章”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过程中。
未来,如何以生态优势在大湾区中谋求更多发展机会,把“天蓝水清山美”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吸引优质资源的新潜力、新动能,肇庆仍需思考。
在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会长陈广汉看来,肇庆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发挥好生态优势能吸引人才来到肇庆,肇庆也可利用生态优势发展医疗康养、旅游、农产品等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今年,国家林草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设1200处,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
目前,肇庆森林覆盖率超过70%,在发展康养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受访专家看来,肇庆可以利用生态优势培育康养产业和生态金融,拉动更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集聚,人才聚方可产业兴。
“人才要引进来,还要留得住。”钟路华说,肇庆要利用“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不仅需要生态环境视觉上的美观,还要为后续产业的发展铺路,比如提前进行产业配套建设,让视觉上的生态美感与产业配套相辅相成。但这种配套建设需要一个过程,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耐心。
案例
良好生态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石板路,青砖墙,三间两廊的古朴民居,漫步在肇庆四会市的“儒风古村”罗源镇铁坑村中,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从“儒风古村”“廉洁美村”到“生态名村”,肇庆四会市是“全国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是全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市,也是肇庆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之一。在四会的经验中,生态成为了一把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从乡村规划上来看,四会市就抓住生态宜居这一点,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其中,以“三清三拆三整治”是重点也是难点。
“发挥年轻人的带动作用,带动他们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并建立相应数据库。”据肇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年底前,东城、龙甫、迳口、地豆、威整、罗源等首批6个示范镇街率先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全部村庄环境整治任务。目前,四会全市20户以上1496条自然村基本完成了上述环境整治任务。
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是村庄环境整治的关键一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垃圾越来越多,一些地区农村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但在四会市,这种场景并不存在。四会市对农村垃圾处理尤为重视,不断提升“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上述环境整治措施让四会村庄产生了大变化,水车村吸引了近20户村民回村建新房,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变成别树一帜的“幸福村”。
同样的改变也在铁坑村上演。两年前,铁坑村道路泥泞,30多间破烂不堪的猪栏牛舍分布其中。经过两年的改造,铁坑村焕然一新,道路干净整洁,篮球场、共享菜园、文化长廊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铁坑村40多户村民无偿让出近20亩猪栏牛舍、闲置空地,建成了宽敞的儒风广场。
但四会市并未止步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加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四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出色的镇村,都把目光聚焦在产业发展之上。如石狗镇致力于做大做强兰花、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全镇有兰花企业62家,面积3800多亩,兰花年育苗3300万株,年销售产值达3.8亿元。
四会市只是肇庆以生态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目前,肇庆全市干净整洁村建成率100%,美丽宜居村建成率高于60%。肇庆多个县镇正依托自身优势把“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未来,肇庆将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加快形成传承岭南文化、富有农村风味的村庄风貌,将打造广信文化带、4条特色产业村和6条美丽宜居村。
专家观点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罗必良:
肇庆可在大湾区内布下生态金融“先手棋”
“肇庆可在培育康养产业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罗必良认为,大湾区内需要一个优质的环境,给人才以放松和沉淀思绪的空间。
肇庆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的康养资源,发展康养产业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涌入。在罗必良看来,康养产业应该比医疗产业更发达,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拉动性更强。
除康养产业外,罗必良认为,肇庆在金融创新方面具有一定发展空间,应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碳汇交易市场建设。肇庆可提出打造生态金融这一概念,在大湾区内布下“先手棋”,在碳汇交易市场上先试先行,肇庆的生态财富才能有机会变成经济财富。
罗必良表示,在大湾区内,肇庆可与惠州大亚湾对接,跳出大湾区,肇庆可与东盟对接,产业转移或是生态金融的发展都可以成为对接的一部分。如果肇庆能提前布局的话,可以把生态产业和智能、金融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集群。
数读
1今年上半年,肇庆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第23名。连续十五年,西江肇庆段水质一直稳定保持Ⅱ类。
2今年上半年,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肇庆空气质量位列第17位,空气改善幅度居全国第2,先后5次排名进入全国前20。
32014年-2018年,肇庆空气质量实现“五连进”,PM2.5下降了26.4%、PM10下降了35.29%,“一级优”天数增加到126天,实现“零”重度污染。
4肇庆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大湾区天然“绿肺”,占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发展面积的2/3。2012年至2019年,肇庆完成造林150多万亩。
52018年,受国家水利部认可的绿色小水电站,广东省有7个入选,其中5个都坐落在肇庆。
62018年以来,肇庆列入印染、电镀、造纸、制革等六大低效产业目标清单企业448家,完成419家,其中关停、引导退出目标115家,完成引导退出113家。
【记者】吴雨伦
【图片】黄彩勤 符超军 卢月容 封开县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