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肇庆新闻 > 正文

肇庆构建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10月9日中午,位于端州区棠岗路的嘉湖社区乐如家东门店的长者饭堂开餐。与平日一样,董伯和老伴带着餐具前来打包回家。“年纪大了,自己煮饭比较麻烦。这里的饭菜又便宜又合胃口,大大便利了我们这些老人家。”董伯笑着说。  

今年2月,肇庆市首批11个长者饭堂试点正式投入运营,帮助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解决吃饭问题。政府出资补助,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低价就能享受到“二荤一素一汤一饭”的配餐。  

在全市开办长者饭堂,是肇庆应对社会老龄化的众多举措之一。截至今年8月31日,肇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71.2万人,占总人口的15.8%,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88675人,占总人口的1.9%。  

面对养老服务发展新形势,肇庆把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  

城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上瑶正北巷深处,与周围建筑融为一体。如果不是悬挂的标牌,这所肇庆市第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外表就跟周围的民居没什么不同。  

每周一有空闲时间,70多岁的梁首中都会来到该中心唱粤曲,他这一爱好已经保持了4年。中心负责人梁翠云表示,每周一到周五,中心都有不同活动安排,吸引了30多位居住在周边的老人参加。中心分门别类设立各项小组,包括音乐舞蹈小组、歌唱团、粤曲小组、太极小组,让不同爱好的老人能够在中心各得其所。  

如今,在肇庆,像城西社工站这样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共有11家,覆盖各县(市、区),成为城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支撑。而在农村,肇庆实施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建成30个农村幸福院示范点、71个农村颐养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无偿或低偿提供住宿就餐、文化娱乐、康复护理等照料服务。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肇庆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7.3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4.6亿元,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7595万元,社会资金投入1.95亿元。全市建立起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争取上级资金为辅、社会资金和慈善捐赠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33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06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8家)、民办养老机构27家(其中有2间港资民办机构),共有床位23897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4.16张,超过省33张的标准要求。  

在健全城乡公办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肇庆市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推动养老服务运营主体和资金投入向社会多元化模式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全市有民办养老机构27间。  

通过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肇庆破除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瓶颈,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民间资本潜力。而允许养老机构在用水、用电、用燃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收费,并在用地上提供保障,同时减免优惠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则有效降低了养老机构的运作成本。  

在乐颐年颐养院,80多岁的张婆婆在康护人员悉心照料下完成晚餐。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她,存在事物认知障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问康护人员,“我今晚吃饭了没有?”  

在来养老院之前,除了她儿子,张婆婆对谁都不相信。乐颐年颐养院的开办,让张婆婆接受专业照料的同时,减轻了她家里人的负担。“刚来的时候,要陪着妈一整天,我还担心她不能适应。”张婆婆儿子说,“在养老院专业照料下,现在妈已经逐步适应了养老院生活,接受了康护人员的陪伴。”  

肇庆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林玉泉告诉记者,多项优惠政策坚定了他们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信心。该中心将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提升服务内容,积极引导老年群体树立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观念,满足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实现养老服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互联网+养老服务”  

创新养老服务发展路子  

独居老人一旦身体有什么状况及需求只需要按下平安钟的按钮,就能和工作人员实时对讲;工作人员获悉情况后马上上门处理,满足其需要。这是记者在东方亮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看到的场景。  

近年,肇庆探索“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模式,依托现代先进的信息化手段,通过开发物联网技术支撑平台,打造“智慧养老”新格局。  

2013年,肇庆工商学院成立了东方亮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与肇庆市各大医院及社区建立起了一体化网络,为肇庆市的离退休老干部、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残障及行动不便的人士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位置安全、健康管理、服务回访等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医养结合是肇庆创新养老服务发展路子的又一探索。它能将“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有机结合,让老人免除后顾之忧。  

一方面,肇庆鼓励医院拓展养老功能,建成住养、医疗、康复一体化的综合养老机构,实现“医养合一”;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护理,提供医护服务。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普遍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医养结合率达80%以上。  

以端州区为例,该区现有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对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建立了老年人个人健康档案,每年提供一次免费体检,对个别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提供上门体检服务。  

针对老人喜欢群居、喜欢有人陪伴的特点,肇庆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集中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三者的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建设“嵌入式”养老机构,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机构,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当前,社区居家养老已逐渐成为符合我国老年人特点与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而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工作有待提升。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魏嫚认为,下一步,肇庆可优先制定基础通用标准体系和支撑保障标准体系,改进社会养老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引导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科研院校制定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明确专业服务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改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质量。  

发放“民生红包”  

“银龄安康行动”惠及71万老年人  

今年2月,家住端州区柑园北路,已有91岁高领的廖伯因意外摔伤,不得不到肇庆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所幸的是,得益于“银龄安康行动”中的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在廖伯住院的71天里,他每天可以获得津贴130元。同时,他还获得赔付医疗金额2000元,合计获赔金额共11230元。  

廖伯正是肇庆市“银龄安康行动”的受益者之一。据了解,早在2015年,肇庆百年将“银龄安康行动”列入市政府十件惠民实事;2018年,“银龄安康行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由财政出资为60周岁以上老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本市60周岁以上的老人无须再填写任何表格、另行缴费和办理任何手续,就能享受这项惠民政策,实现了全市71万老人全覆盖。  

截至2019年9月,“银龄安康行动”累计保障金额超过232亿元,并已理赔8880例,赔付金额1399万元,切实为老年人及其家庭减轻了意外伤害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肇庆也获得了广东省“银龄安康行动”卓越领航奖和达标优胜奖。  

除此之外,肇庆还建立健全高龄老人政府津贴制度,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每人每月30元至2500元不等的高龄老人政府津贴。  

作为广东省首批3个“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肇庆市2018年6月在全省率先上线“粤省事·肇庆行”,共上线民生服务事项440多项,零跑动事项350多项,其中就包括高龄老人津贴业务、认证养老资格等特色服务40项,实现让老年人通过手机“粤省事”小程序就可以轻松办事。  

如今,在肇庆,80岁以上老人们在家只需在“粤省事”平台上,动动手指、“眨眨眼”,系统就能自动识别,足不出户就能申请高龄老人津贴。  

下一步,肇庆将推动新建城区和新建住宅区根据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增强城市养老服务功能;开展养老护理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员薪酬与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稳步提高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养老服务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运营和服务的监管,提升服务质量。  

■相关  

刷脸、动手指  

3分钟完成高龄津贴申请  

9月29日,家住端州区的81岁老人黄智江在子女教导下,在家里打开微信小程序“粤省事”,刷刷脸,动动手指,3分钟不到就完成了高龄津贴申请过程,简单快捷。  

2018年6月,肇庆市在全省率先上线“粤省事·肇庆行”,过去要跑居委会、村委会办理的高龄津贴业务,如今在手机就能完成办理全流程,老人无须再去相关机构现场办理认证,实现足不出户0跑动。与此同时,高龄津贴业务申办时填写的信息减少近一半,提交的附件由11项减少为5项。  

在微信小程序“粤省事”里,记者看到,老人需要关联身份证或者社保卡这类证明个人身份的证件,完成实名验证,然后在“粤省事”肇庆专版首页搜索“高龄津贴申请”,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后即可申请高龄老人津贴。  

数据显示,肇庆市有近8万名80岁或以上老人,符合领取高龄津贴条件。2012年至2018年全市共发放高龄老人政府津贴3.27亿多元。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肇庆高龄人口逐渐增多,申请高龄老人津贴业务给基层工作人员造成较大工作负担;在“粤省事”完成高龄津贴申请,不仅能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记者】余秋亮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