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肇庆新闻 > 正文

摆摊月入6000元,逾千人摇号抢摊位!肇庆夏夜经济火爆全城


炎炎夏夜,肇庆各个文旅地标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后备箱经济”、餐吧驻唱经济、美食经济轮番上演,点燃夜间经济“烟火气”。笔者了解到,6月以来肇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尤其是“后备箱经济”档主月营收可达6000元。  

肇庆新区长利湖堤停满了前来摆摊的车辆。梁亮 摄

肇庆新区长利湖堤停满了前来摆摊的车辆。梁亮 摄

8月4日晚,“风味夜食”专题活动在肇庆市端州区石牌里启动,在乐队表演助兴下,商家推出的澳洲小龙虾、笼仔蒸西江河虾、特色西江笋壳皇、广宁乳鸽、特色烧烤供不应求。不少市民接受采访时表示,“烟火气”回归了。  

6月以来,肇庆为刺激消费、丰富群众休闲需求,着力整合资源,开放公共区域,串联全新消费场景,多点位提升“夜经济”含金量。  

在肇庆江滨公园和长利湖公园,笔者发现上百辆私家车沿着堤岸一字排开,精心修饰的后备箱变成了一个个待拆“盲盒”。琳琅满目的露营烧烤、茶饮鸡尾酒、手打柠檬茶、潮服日用令人目不暇。笔者了解到,江滨公园生意火爆的摊位夜均营收400—600元,月营收入可达6000元。  

在广宁南街百盈东路,“后备箱”网红夜市街十分火爆,1000多人摇号竞争经营摊位。南街街道办发出通告,决定在不影响安全、交通、市容环境等情况下,在广宁城区临时指定路段设置289个摊位供经营,经营时段为20时至24时。  

在肇庆文旅地标岩前半岛,酒吧风情街一头一尾设置280个停车位,每晚车位都供不应求,很多餐吧在网上招揽驻唱歌手,美景、美食和音乐吸引游客们入店帮衬。  

“夜经济”不仅带来消费和营收,也为不少市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开私车家练摊组团中超九成为年轻人,他们大多拥有一份职业,夜间练摊额外带来了可观收入。超过一半的地摊人员为“重出江湖”,宽松的夜市环境给他们带来了新就业机会。  

图说:在七星岩五龙亭,以“水、月、夜星湖”为主题的实景演出吸引了大批游客市民驻足欣赏。“两年时间里,这类演出我们共上演了600多场”,负责人俞菲说。 梁亮摄

图说:在七星岩五龙亭,以“水、月、夜星湖”为主题的实景演出吸引了大批游客市民驻足欣赏。“两年时间里,这类演出我们共上演了600多场”,负责人俞菲说。 梁亮摄

一组数据印证了肇庆6月以来消费的韧性。今年6月,肇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亿元,同比增长6.4%,比5月提升15.1个百分点。18个限上单位主要商品类值中,有11类保持增长,其中饮料类增长72.4%。  


延伸阅读    

城市管理助力“夜经济”繁荣

眼下,“夜经济”正在成为肇庆市一个热词。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又经历了前期多发的恶劣天气,人们渴望生活多点色彩,市场也需要新的消费刺激。开放公共区域、串联全新消费场景是肇庆一大创新探索。  

“夜经济”指的是居民在夜间开展购物以及其他各种享受型消费活动,是对白天活动的一种延续,在夜间居民可以进行餐饮、玩乐、购物、休闲、健身等各种内容。  

在端州江滨公园和肇庆新区长利湖公园,数百辆私家车和各式各样的摊位延绵两三公里长。在广宁南街百盈东路,1000多人摇号竞争289个经营摊位。在岩前酒吧风情街停车场停车位供不应求。超九成经营后备箱摆摊者为年轻人,经营火爆者月营收入可达6000元。  

肇庆新区“车尾箱集市”一隅。梁亮 摄

肇庆新区“车尾箱集市”一隅。梁亮 摄

在各大“后备箱夜市”,茶饮摊数量最多,其次是小吃摊。做茶饮的李先生开心地说:“白天在店里做奶茶,晚上出车卖柠檬茶,一杯13元,生意好的时候一晚上可以卖出30多杯,一个月坚持下来至少有4000元进账。”  

在抖音上看到江滨公园人流量大,突发奇想前来摆摊卖酸味水果的玲婆,1个晚上可以进账几百元。  

不少受访商家和摊主告诉笔者,政府有序开放公共区域鼓舞了市民组团“练摊”,释放了城市管理善意和促消费的信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下的消费场景重构,是激活“夜经济”的创新探索。  

肇庆整合资源,开放公共区域、串联全新消费场景,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能够尽快恢复城市经济的常规化发展。这个过程当中既需要进行综合、全面的规划,也需要因地制宜,打造出地方特色。  

近年来,肇庆市出台《肇庆市促进旅游振兴扶持办法》激活带动文旅发展,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星湖西海岸音乐餐吧”“高要美食商业街”“石牌里文创街区”等新业态项目进驻,填补了各地“夜经济”商业模式空白。肇庆还通过打造星湖游船码头、“火树银花”夜间网红打卡点为商家引流,推动砚洲岛、猫爪谷、将军山、寻源谷等景点建设促进文旅消费。  

繁荣“夜经济”,监管不能打烊。卫生环境不自然维护、垃圾不及时清扫,必然会影响消费体验,妨碍“夜经济”健康发展。  

夕阳西下,肇庆新区的车尾箱集市。 梁亮 摄

夕阳西下,肇庆新区的车尾箱集市。 梁亮 摄

为此,肇庆市印发《关于改进管理模式推行“分类施策”提升市容秩序管理水平的意见》对“夜经济”管理进行分类施策,按照一条市政道路一个管理办法、一个市场一个管理办法、一个治理黑点或难点一个管理办法,结合巩固文明城市工作,开展市容秩序管理提升。  

目前,端州区设置了6个疏导区,安置了626户经营户,规范划线2330米,扩大了商家的经营面积;鼎湖区在上山路夜宵街采取“一路一策”,在无群众投诉、不影响交通、不造成安全隐患、经营者自觉保洁的前提下,放宽夜间管理标准;高要区推行“严管白天、疏导早晚、放管结合、以疏为主”的做法加强24小时市容管理;广宁县则通过在“后备箱夜市”收取经营摊贩垃圾处理费,聘请第三方物管公司等方式加强夜市场所管理。  

综观肇庆再次火爆的“夜经济”,工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已经在自发进行交织,陆续催生出各种相关的概念及新兴业态,共同帮助城市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新鲜体验。  

撰文】王焌鑫

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