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阳江新闻 > 正文

建设“快进快出慢游”交通网,对接“双区”大市场|海陵试验区“攻坚第二季”行动成效报道④


海陵岛是中国十大美丽海岛之一,风景优美、海丝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2019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随着“双区”建设和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推进,海陵岛全域旅游迎来加速腾飞的重大机遇。

海陵岛美丽的风景。资料图片

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目前,海陵岛正全面构建“一轨二隧三横四纵五环”全域旅游交通网,打造“快进快出慢游”的交通体系。对外,海陵岛正加快形成高速、快速路、水上机场、轨道交通等陆路、海上、空中全方位“快进快出”大动脉,实现与大湾区核心城市及国内主要城市的快速通达;在岛内,不断完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将全区各景点串珠成链形成“慢游”便捷交通网。“攻坚第二季”行动开展以来,海陵试验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区形成交通建设大会战,海陵岛区位交通优势不断得到巩固和优化,为对接“双区”旅游大市场、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战略支撑。

海陵岛内通外联的交通路网。资料图片

今年3月,海陵岛大岭埂第二条隧道正式通车,路面宽11.25米,改变了原有单隧道双向两车道的交通拥挤状况,实现新旧隧道一进一出双向四车道通行。自此,通过海陵大堤沿国道234(原省道277)到达海陵核心旅游区实现全程双向四车道,游客进出海陵岛更加便利,大大缓解了旅游旺季车辆出入景区的交通压力。

海陵大堤新貌。李向东 摄

海陵岛大岭埂新隧道通车,实现新旧隧道一进一出双向四车道通行。谭文强 摄

如今,海陵岛岛内交通加快集结成网,各条交通要道将各大景点、景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海陵大堤进岛,进入宽阔平坦的双向四车道国道234(原省道277),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分流,一路绿阴相伴;来到海陵岛旅游核心区,旅游大道、东风路、海滨路等市政道路纵横交错,连接起大角湾、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一夜埕旅游文化街、闸坡渔港、北洛湾等景区景点;沿着海边向东延伸,宋康大道、保利大道、敏捷大道、南海I号大道、太傅大道等道路网将保利、恒大、敏捷等滨海文旅综合体以及谷寮村等乡村景点串联起来。

为进一步优化岛内交通,海陵试验区还规划建设华山隧道,该隧道为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海陵岛支线的一部分,位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附近,全长约0.95公里,将与国道234(原省道277)、南海I号大道、旅游大道等岛内主干道形成城市环路,优化岛内通行效率。岛内还专门设置来回穿梭的旅游公交,将各个景点串点成线。

海陵岛旅游硬件条件不断完善,更加光彩照人。资料图片。

在对外交通建设方面,备受关注的海陵岛大桥目前已完成全线桥面铺装,正建设收费站,预计年底可以通车。海陵岛大桥项目是怀集至阳江高速公路的南延长线,起点位于平岗农场西北约1公里处,北接阳阳高速,向南跨越长安围大堤和海陵湾水域,终点与海陵岛的南海I号大道衔接,全长9.315公里。通车后,将成为除海陵大堤外另一条进岛大动脉,游客可以通过高速公路直接进入岛内,特别是大湾区游客来海陵岛旅游更便捷。此外,贯穿广东沿海地区的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将修建海陵岛支线,将会形成另一条连接大湾区沿海地区和海陵岛的快速路。在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快速交通方面,海陵岛还规划建设水上机场、对接粤港澳的海上游艇线路,构建海上、空中旅游大通道。

海陵岛大桥将于今年底通车。资料图片

除此之外,海陵岛还将借助阳江高铁站和阳江机场的优势,全力做好交通接驳,拉近与全国重点城市之间的距离,吸引全国游客到海陵岛旅游。目前,江湛铁路已经通车,通过江湛铁路阳江站到海陵岛的公交接驳,广州游客两小时左右即可到达海陵岛。另外,时速达350公里/小时的广湛高铁已经开始建设,计划2024年通车,并在阳江市区设阳江北站;阳江机场也正加快建设前期工作。阳江正规划建设连接阳江机场、广湛高铁阳江北站、江湛铁路阳江站到海陵岛的城市公共快速交通1号线。建成后,全国各地游客可通过阳江机场和高铁便捷地到达海陵岛旅游。

阳江正规划建设连接阳江机场、广湛高铁阳江北站、江湛铁路阳江站到海陵岛的快速交通1号线,建成后,全国各地游客可通过机场和高铁便捷到达海陵岛旅游。

阳江正规划建设连接阳江机场、广湛高铁阳江北站、江湛铁路阳江站到海陵岛的快速交通1号线,建成后,全国各地游客可通过机场和高铁便捷到达海陵岛旅游。

随着对外交通特别是高速、高铁、机场等设施的不断完善,拥有优美风景和文化底蕴的海陵岛将深度对接“双区”旅游大市场,成为粤港澳游客钟爱的海岛旅游目的地,也必将迎来全国各地特别是更多内地游客来体验滨海旅游,成为全国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海陵岛犹如一颗镶嵌在南海边的宝石,当交通瓶颈被打通后,越来越多的人将欣赏到她闪耀的光彩。海陵岛全域旅游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全媒体记者】张俊 杨世华 张琪琪

【通讯员】余振东 詹春玲 杨丽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