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开局⑤ | 重塑经济地理,珠海实体经济发展的“区”动力何在?


珠海的经济地理格局曾两次被“桥”所重塑——

由于水道的切割,珠海市域版图被天然地分为东西两块,在4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受到政策、地理、生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演化出分工不同的经济地理单元和城市功能区块,构成了一个微观层面的“小城市群”。

珠海大桥为珠海开创了“工业西进,城市西拓”的可能性,扭转了珠海东西两翼发展失衡的局面。今年一季度,磨刀门水道以西的斗门区、金湾区和高栏港经济区所创造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58.44%,是珠海实体经济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在东南部,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珠海加速横琴与保税区、洪湾片区和湾仔片区的一体化进程。专家认为,在珠海实体经济的格局中,横琴将扮演更为重要的“金融服务”角色,服务其它各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形成更高效率的分工协作体系,激发实体经济发展的“区”动力。

经济格局

西部三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58.44%

从空中俯瞰,珠海如一只张开翅膀的飞鸟。然而,东西两翼之间,却被珠江八大入海口之一的磨刀门水道横穿。

在珠海经济特区设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磨刀门水道曾是其城市版图中的“胡焕庸线”——东西两翼人口、产业、资金等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区域发展严重失衡。

1991年2月,珠海大桥开工建设,横跨磨刀门水道,两年后正式通车,成为珠海东西两翼资源要素流通的大动脉。

跨越“天堑”之后,珠海的城市形态变了。过去“香洲就是珠海,珠海就是香洲”,珠海大桥建成后,则是“一桥连两翼”。西部1173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让珠海有了建设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大城格局。

珠海得以按下“工业西进”“城市西拓”的快捷键,这座城市的经济地理格局第一次被一座大桥打破、重塑。

2001年,斗门县撤县设区,金湾区同步设立,形成了如今珠海三大行政区的格局。2006年,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宣告成立,不久后升级为珠江口西岸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珠海航空产业园、富山工业园携手,成为珠海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的重要平台。

从此,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以现代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工程和平台建设为战略支点,珠海东西两翼逐步在协调互动中走向均衡。

今年一季度,珠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1.68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居全省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251.79亿元,同比增8.6%,增速与深圳并列珠三角第一。

分区域看,斗门区、高栏港区和金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实现99.28亿元、80.41亿元和75.94亿元,在珠海各区(功能区)中分列二、三、四位,仅次于香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43.77亿元、63.26亿元和40.11亿元,三区总和147.14亿元占全市的58.44%。

产业分工

携手勾勒先进性、智能化产业新图景

占据珠海实体经济的半壁江山背后,是斗门区、金湾区和高栏港经济区携手勾勒的产业新图景。

今年4月11日,在完成对打印机巨头利盟国际的并购,上演一出精彩的“蛇吞象”大戏后,纳思达再投90亿在高栏港经济区建设激光打印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

“随着核高基项目、国家安全打印机项目等重大项目的推进,纳思达在国家高端智能制造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全球打印行业的领导者。”在动工仪式上,纳思达董事长汪东颖难掩兴奋。

汪东颖所称的“核高基”,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其中,纳思达所承担的“国产嵌入式CPU规模化应用”课题,有望缓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缺芯少魂”的难题。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分析,随着纲要的落地实施,珠海西部的产业将加速呈现“先进性”和“智能化”两大特征,有望打造出具有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成为支撑珠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的脊梁。

站上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的风口,珠海西部各区立足各自的资源禀赋,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谋篇布局,以激发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塑造城市经济地理的新格局。

从高端智能激光打印机到海洋工程装备,高栏港经济区明确了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路径:一是打造广东省沿江沿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游艇制造产业集群;二是以激光打印机高端装备、智能机器人、高端研发制造PCB等产业为引领,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是大力建设高栏港新材料产业园,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斗门区则以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为抓手,将在年内加快伟创力珠海工业4.0旗舰园等“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做大做强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金湾区经过多年积淀,如今已形成了航空、生物医药、新能源和传统优势产业的“3+1”工业产业格局。其中,珠海航空产业园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的航空产业专属经济园区,将继续围绕通用飞机的研发生产丰富产品线、扩展产业链,加快形成向研发设计、保障维护、现代服务业延伸的高端产业体系,建设国内知名的航空产业示范园区和工业级无人机产业聚集区。此外,金湾区还将依托珠海国际健康港等载体,进一步打造以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医疗人工智能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联动发展

一体化片区背后的“金融力量”

2018年9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前夕,珠海市政府正式批复通过《横琴新区与保税区、洪湾、湾仔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计划,珠海将充分利用东南部一体化发展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发挥好澳门“精准联系人”和香港“超级联系人”的作用,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带动明显的“大桥经济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珠海城市新中心。

自贸区和保税区、海港与空港的联动发展,将会爆发怎样的能量?

“此前,由于横琴自贸片区投资政策优势显著,令珠海各区形成了政策高地与洼地之争,难以形成政策上的合力。”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杨兢认为,一体化片区启动建设后,将有利于破除此前行政分割的局面,将横琴和保税区的政策优势聚合,将横琴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惠及一体化改革发展区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功能,促进高端服务、科技研发、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

“港珠澳大桥将让一体化片区成为珠海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头部区域。”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认为,“为扭转以服务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近年香港提出‘再工业化’之路,依托香港在高端研发、工业设计、金融资本、国际化贸易环境等优势,一体化片区将搭乘香港这艘船,从而纳入到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成为‘香港服务’+‘珠海制造’的平台载体,服务珠海其它区域的实体经济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港珠澳大桥正在改变珠海经济地理格局。”张光南认为,其中横琴将充分发挥在实体经济中的“金融服务”角色,服务其它各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1942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世界城市群研究的开山之作——《城市群: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中指出,正是金融业与制造业分工嬗变,费城、纽约与华盛顿的协同发展,才让“波士华”——这个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具有了世界级的影响力。

如今,类似的图景正在珠江口西岸上演:珠西先进装备产业带的龙头插上了横琴“金融”的翅膀,城市不同板块间的协同发展,正在推动珠海形成更高效率的分工协作体系,激发实体经济发展的“区”动力。

在推动横琴自贸片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的实践中,珠海高新区不断创新与港澳创投机构合作机制,作为珠海市科技创新主引擎的功能更加强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4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2%和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0.5%和63.1%,高于全市水平21.6和9.6个百分点。

横琴与保税区、洪湾、湾仔区域实现一体化发展之后,珠海再次将目光向西,明确将推动横琴自贸试验片区与高栏港的联动发展,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聚焦

区域协调:

从并起到合击

珠海经济版图上,新亮点凸显。

这是珠海从经济特区走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为目标,珠海八大行政区(功能区)从“并起”到“合击”,加大协同力度,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要素联动流动,构建起引领未来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的新时期,珠海各区如何寻找区域发展新定位,加快培育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共振?

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区域经济

4月1日,在“英特尔投资全球峰会”上,英特尔宣布将斥资投资一颗“珠海芯”——成立不到3年的珠海亿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国际芯片巨头为何看上珠海高新区这家初创企业?英特尔投资中国区总经理王天琳的表态可见端倪。他认为,“珠海亿智拥有的自主研发体系、强大的芯片设计、嵌入式软件系统以及核心算法的综合能力,竞争优势突出,将有助加速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

以高端芯片为突破口,珠海高新区正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城市争夺战中稳占席位。与珠海亿智一道,炬芯科技、全志科技、欧比特为代表的企业在珠海高新区茁壮成长,推动珠海进入全国IC设计业规模最大的十大设计城市之列。

从主动出击引进高端人才到扩大创投资金规模,珠海高新区正在展现出“突破突围”的姿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继续完善政策链、资金链和创新生态链,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使高新区成为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的政策高地。

人才、技术、资本要素加速流动

珠海西部,一个“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高栏港经济区加快崛起。斗门区锁定“珠江西岸智造示范区”的目标加速远航,金湾区航空、生物医药、新能源和传统优势产业呈现高端化态势。

而在中国制造业巨头格力的总部所在地,主城区香洲当仁不让地成为珠海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心担当”。数据足以证明香洲的实体经济实力。截至2019年4月,香洲区共有高企774家,占珠海全市的37.6%,产业横跨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与此同时,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139家,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家。

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香洲区将加快培育创新型龙头骨干企业,支持格力电器、泰坦新动力、杰理科技、博杰电子、中航通飞等大型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同时利用横琴新区的政策优势和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的机遇,积极承接和孵化港澳科技项目,联合承接国际研发转移,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促进人才、企业、技术、资本等要素互联互通。

伶仃洋海面,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则瞄准高端海洋经济,正加速培育以海洋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充分激活海岛特色资源优势,促进海洋海岛经济加快发展。


■记者观察

减少区域分割

重塑行政区与功能区合作机制

10年前,世界银行发布《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要素之一,在于强化三大经济地理特性:提高经济密度、缩短时空距离、减少区域分割,以此重塑经济活动的地理范围,实现区域间的融合发展。

经过40年的沉淀和洗礼,珠海的城市经济地理格局不断被打破、重塑和优化调整,东西两翼逐步迈向均衡发展。

由于政策高地和洼地的存在,珠海城市区域间仍有行政分割现象。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同层级之间存在博弈,成为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

减少区域分割,是珠海提高城市功能品质的现实需要。2018年7月,珠海市委八届五次全会首次提出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推进发展空间南进西拓北接东优,建设全省协调发展示范区。有长期关注珠海城市规划的专家认为,此次珠海区域发展新战略,旨在通过打破城市行政区边界,强化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和地区市场共建,走出一条协同创新发展道路。

在珠海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以横琴新区、高新区、高栏港经济区、保税区和万山区为主的功能区和政策区。实际上,无论传统的香洲、斗门、金湾这些行政区,或是主体功能更突出的功能区,还是强调体制机制与先行先试的政策区,都是优化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正在改变珠海的产业版图。未来,横琴如何发挥自贸片区的政策优势,高新区如何发挥创新优势,保税区如何发挥保税港区功能,与三大行政区建立高效的分工协作体系,是珠海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同时,珠海如何缩短城市内部的时空距离,也是实现更均衡发展的关键。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设,珠海不仅要加快推进洪鹤大桥、香海大桥等重要通道建设,快速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加速自由流动,还要实现体制机制“软联通”,从而提升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采写】林郁鸿、董谦君

【策划/统筹】吴志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