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鹤曾在珠海渔女雕塑前照过一张相,照片中的他身穿红色衬衫,戴着帽子和墨镜,高举双手模仿渔女捧珠的姿势,笑容开朗,俨然一副老顽童姿态。
作为当代著名的雕塑大师,潘鹤因《珠海渔女》一作被珠海市民所熟知,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在他的70余年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了100多座大型户外雕塑,分布在国内外68个城市,为多个城市留下了文化符号与时代印记。
11月22日上午,潘鹤在广州逝世,享年95岁。他与珠海结下的深厚情缘,永久留存在了香炉湾畔的《珠海渔女》雕塑中、平沙镇的《雁落平沙》雕塑中、黄杨河畔的《母亲河》雕塑里。
潘鹤。
渔女伫立在南海之滨
在潘鹤雕塑艺术园的玻璃展示柜里,放着潘鹤少年时期的日记。15岁的潘鹤在日记中写道:“男儿自有千秋业,何必生平志大官。”雕塑艺术,便是潘鹤的“千秋业”。
7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潘鹤创作了100多座大型户外雕塑作品,分布在国内外68个城市,60多件中型雕塑被国家级美术馆及博物馆收藏,屡获国家级最高奖项。
其中,《珠海渔女》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1979年,珠海刚刚建市,首任市委书记吴健民提出建设一座大型雕塑作为珠海城徽的构想,并邀请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专家前来珠海考察。
《珠海渔女》
珠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杨长征曾访问过时任珠海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人闵柏燊,他是渔女雕塑建设的具体落实者之一。杨长征告诉记者,“当时潘鹤已经是雕塑界大师级人物,他创作的《艰苦岁月》全世界闻名。”于是,珠海城徽创作的重任落在了潘鹤的肩上。
《艰苦岁月》
建设初期,征集的草图几乎全是开天辟地的男人形象,潘鹤考虑到珠海在建市前是渔业县,可以通过女性渔民的形象来代表珠海。
“渔女的传说则是后来‘补’上的。”潘鹤大胆地提出了“先有雕塑后有传说”的构想,用一个神话爱情故事创造出浪漫的文化符号。“关于渔女的传说也有好几个版本,这也是珠海渔女的一大特色。”杨长征说。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曾出现不少插曲。在珠海做大型户外雕塑的设想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更有人直指有伤风化。除了对渔女形象设计提出质疑外,当了解到渔女工程费用需要大约20万元后,有干部说珠海还没解决干部住房问题,应该将资金用在宿舍楼房上。
风波中,也有干部认为珠海毗邻港澳,窗口作用明显,决不能被看作一个只顾赚钱而没有文化的地方,更要洗刷过去“靠澳门垃圾过日子”的丑陋印象,对建设渔女表示支持。伴随着干部宿舍建设和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这一场风波才慢慢平息。
1982年,珠海渔女雕塑最终落成。她手戴玉镯,颈配珍珠,身掮渔网,裤脚轻挽,双手高擎着一颗珍珠,欢迎游客的到来。
10月26日,珠海博物馆新馆正式启用,其中《共同的记忆》展览罗列了几个重要地标——珠海渔女、香洲毛纺厂、九洲港、石景山旅游中心、珠海宾馆。
“这些都是珠海改革开放早期地标性建筑,在珠海人的记忆里永远抹不去。”杨长征说,30多年来,渔女历经台风而不倒不损,“已成为一种坚韧不拔的象征,永远向世界彰显光明。”
珠海城市发展见证者
潘鹤对城市雕塑情有独钟。
上世纪80年代初,他旗帜鲜明地提出“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在雕塑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潘鹤曾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中明确表示:“我一直提倡‘城市雕塑’。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看看这个城市的雕塑就知道了。”
潘鹤的雕塑,为珠海增添了不少文化色彩,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也见证了珠海的城市发展。除珠海渔女外,现处于城市阳台地块的杨匏安铜像、黄杨河畔的《母亲河》、淇澳岛的《重逢》、平沙镇的《雁落平沙》,皆为潘鹤的作品。
渔女落成的4年后,珠海第一尊杨匏安烈士塑像在渔女选址附近立起。“杨匏安塑像建在望海楼对面,当时那里是珠海市招待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杨长征说。现该地块正在建设香炉湾城市阳台,即将成为珠海崭新的城市名片。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潘鹤在金湾区平沙镇创造了大型雕塑《雁落平沙》,以此纪念1955年18名建场干部分批进驻平塘村,组建了平沙机械农场干部队伍。
“这18名建场干部是平沙最初的开拓者,被称为平沙建场的‘十八大雁’。”2000年便有《飞翔的雁阵》一文解读潘鹤在平沙的雕塑,收录在珠海出版社《创世纪的报告》一书。
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潘鹤又在珠海淇澳岛创作了9.9米高的雕塑《重逢》,寓意澳门回归祖国。这件特殊的作品更是融入了艺术家自身的回忆和情意。
1944年,19岁的潘鹤为了见到热恋的表妹,不顾战火纷飞经珠海抵达澳门,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但由于女方父母反对,趁着潘鹤回家,表妹一家人去楼空,音讯全无。直到1993年,潘鹤与表妹两人才在加拿大重逢。
“《重逢》不仅寓意澳门回归祖国,对父亲而言,还是他与当年女友离别半个世纪之后重逢的纪念。”潘鹤之子潘奋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潘鹤留在珠海的最后一个作品,是黄杨河畔的《母亲河》,这是潘鹤潘奋父子2015年为斗门创作的城市雕塑,也是《珠海渔女》的姊妹篇。
《母亲河》展示的是一位母亲与孩子在水中嬉戏的场景。其中,母亲的身姿呈侧躺式,脖子上戴着一串珠链,身披渔网,左手高举珍珠,右手捧着珠蚌,以慈爱的目光引导孩子向前游。
据潘奋介绍,《母亲河》的最初构想是延续《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设想渔女来到斗门后,喜爱上当地环境并安家于此。该作品建成时,距渔女落成已隔33年,珠海从曾经的边陲小镇蝶变成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对艺术灵感的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愧于心就要笑到最后”
至情至性,是艺术家的特征。在有关潘鹤的记录及轶事中,充斥着戏剧性的细节,和他的作品一样极具个人特色。
潘鹤曾表示,自己的作品时常被人反对。“回顾起来,我差不多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作品都会有人反对我,但最后都斗不过我。”
除了《珠海渔女》在创作过程中饱受争议外,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现已成为深圳地标性雕塑的《开荒牛》身上。1981年,潘鹤被委托为深圳雕塑一件作品,他提议不如塑一座开荒牛,提议一出便质疑声不断。
《开荒牛》
“当时有人说,深圳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为什么还要做牛做马,用大鹏展翅一类的会更加合适。但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这一代不做牛做马把封建的根源从土地上拔掉,以后就难以谈发展了。”
真,是贯穿潘鹤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1925年,潘鹤出生于广州。少年时期的潘鹤因为战乱整日被关在家中,只能研读旧文艺书报,西方文学大家以及插画艺术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在此期间,潘鹤爱上了人物雕塑及书法,雕塑了拜伦、雪莱、肖邦、贝多芬、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文艺大家。
1942年,潘鹤师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黄少强。黄少强只当过潘鹤三个星期的老师,却被潘鹤认为是对自己艺术生涯影响最大的人。2013年,潘鹤联手儿子潘奋创作了黄少强雕像,并在石碑上刻下恩师的教诲:谱家国哀愁,写民间疾苦。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谭天评价:“如果把潘鹤的雕塑作品按主题排列,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从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艰苦岁月》《当我长大的时候》,到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开荒牛》《珠海渔女》,潘鹤的每一件作品都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
2009年,潘鹤获国家级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11年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画院院士。
在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时,潘鹤曾接受南方日报专访。他表示,有5件雕塑作品可以概括他的一生:《无奈》《想不通》《睬你都傻》《自我完善》《笑到最后是我》。
其中,《笑到最后是我》是潘鹤的自塑像,他将自己塑成大笑的形象。潘鹤自己解读:“有人说,不要笑,严肃一点好不好。我说不,我的感情不是这样,无愧于心就一定要笑到最后。”
11月22日上午,潘鹤在广州逝世,落叶归根,享年95岁。当晚,潘奋发了一条朋友圈,“我相信您一定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记者】蒋欣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