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南海,碧波万顷。珠海金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55台共计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巨型风车向海列队、迎风转动。
2000公里之外,茫茫黄海,一望无垠。坐标大连市庄河海上风电场,由珠海企业中国铁建港航局打下的40根“定海神针”威严矗立,宛如不惧风浪坚守阵地的卫士。
近年来,在零碳目标的推进下,全国海上风电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作为海洋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沿海城市,珠海加速探索推进海上风电产业。截至目前,珠海海上风电项目已核准总装机规模50万千瓦,已并网投运总规模42万千瓦,总投资93.81亿元。记者梳理发现,瞄准巨大的产业风口,珠海海上风电施工企业也正加快布局全国市场,阔步挺进“深蓝”。
出征▶▶
珠企向海抢抓全国市场
“按照计划,我们将在年底前实现全部风机并网发电,建设工期不足10个月。若能按期完成,项目将创造海上风电施工的一个奇迹。”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址IV1项目党支部副书记陈琳介绍,“同等规模和条件的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工期通常需要18个月呢。”
3月24日,由珠海总部企业中国铁建港航局承建的华能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址IV1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北方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项目装机容量为350兆瓦,总投资59.6亿元。算上已动工的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址Ⅱ(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至此,中国铁建港航局在大连海域的海上风电在建项目规模已达650兆瓦。
大连庄河,仅是中国铁建港航局布局全国市场的其中一子。作为珠海目前唯一从事海上风电项目的施工企业,至今已拿下江苏、汕头、汕尾、阳江等多笔大单。
蓝色的海洋正在孕育更多可能。在中国铁建港航局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全国海洋电力业将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布局正当时。然而,海上风电项目对装备要求极高,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该司不得不提前布局、主动出击,研究装备制造的升级方向。
“目前,港航局已斥重资打造‘铁建风电01’平台安装船、IHC-S3000荷兰造液压锤等一批核心装备,在生产实践中展现出优势。”该司相关负责人称,去年底以来,港航局又频频召集专家举行安装船改装研讨会,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海上风电项目施工装备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风电施工的珠海军团未来或将再添一员。作为珠江西岸地区最大的港航企业,珠海港集团去年相继传出入主通裕重工、天能重工消息。天眼查显示,通裕重工主要产品包括风力发电机主轴,天能重工则是国内领先的风力发电机组塔架(塔筒)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
尽管3月29日,珠海港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暂无海上风电业务,但其“抢抓新能源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大力拓展新能源投资机会,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的声明,以及一连串并购动作,均让业界猜测该司或将进军海上风电领域。
入场▶▶
本地风电场体量逐步扩大
一边是珠企积极谋篇布局“走出去”,一边是省内其他施工企业争相“走进来”。
在珠海金湾海域,一组蓝色海洋与绿色能源的交响曲正徐徐奏响。4月2日11时18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场——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全部55台、共计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风机实现全容量并网投产,预计年上网电量达7.29亿千瓦时,可满足近100万珠海市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项目建设方广东能源集团方面称,珠海金湾海上风电项目作为广东省第二批启动建设的重点海上风电项目,自去年11月18日首台风机并网投产以来,仅历时不到五个月就实现了全容量并网投产。按火力发电标准煤计算,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22.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63万吨,有效为广东省减少一分“碳”息。
同样伴随着阵阵海风,将源源不断的海上风能转化为清洁电力送入粤港澳大湾区千家万户的,还有全省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上,徐徐转动的风机。
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是广东省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和省市重点能源建设项目,由南方海上风电联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98兆瓦;其中一期装机容量120兆瓦,截至2021年2月累计发电5.45亿千瓦时;二期装机容量78兆瓦,计划于2021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提供4.93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节约标煤约16.0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8.25万吨,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节能减排、优化调整电网能源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截至目前,珠海已核准总装机规模50万千瓦,已并网投运总规模42万千瓦,总投资93.81亿元。”珠海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称,珠海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一方面可有效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可促进大湾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
此外,海上风电开发涉及的设备研发、风机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智能电网、海洋监控、工程材料、船只建造等诸多领域,也可带动珠海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和海洋经济发展,更可解决偏远海岛用电难等民生问题。
“‘十四五’期间,珠海还规划建设两个百万级海上风电项目,目前正在向省积极申请中。这两个项目均属于深水区海上风电场,远离海岸和航运通道,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该负责人透露。
探路▶▶
转动风车还需更大“风力”
“世界海上风电看中国,中国海上风电看广东。”这是如今业界对广东海上风电产业的评价。
权威数据显示,自2020年初至今年2月底,广东累计投产海上风电113.2万千瓦,开工建设规模超800万千瓦,预计到2030年,投产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南方电网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21年底前,计划投产广东海上风电送出工程6项,预计可确保600万千瓦、力争700万千瓦海上风电的送出。
那么,广东海上风电的未来,能否“看珠海”?“珠海海上风电产业得益于区位优势,启动早、投产早,饮得广东‘头啖汤’。”一业内人士称。
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则分析,珠海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拥有营商环境、区位战略、装备制造三大优势。其中,营商环境优势表现在目前已建成的2个海上风电项目,在项目审批、征地征海、配套输电及风电消纳等开发流程均比较成熟,能较好地服务项目单位开发海上风电项目。区位优势表现在珠海所辖海域面积大,风资源丰富,同时地处大湾区电力负荷中心,于此建设海上风电,消纳优势明显。
“此外,珠海比邻港澳,开发海上风电项目对港澳能源安全保障及大湾区海底电网建设均具有战略优势,同时可大幅度提升大湾区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对推动广东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实现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具有战略意义。”该负责人补充,装备制造优势方面,则表现为珠海现有斗门区明阳智能主机制造装配厂、天顺风能塔筒厂、珠江钢管钢基础制造基地,能为项目就近提供设备制造安装,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优势的背后,也存在一系列挑战。如受粤港澳海域管理使用政策不一致,以及大湾区生态环境和航运影响,珠海海上风电规划项目仍相对较少,关于发展依托海上风电的远海综合能源基地的研究也才刚起步,这均对珠海发展新能源产业及海洋装备制造业带来一定影响。
“再者,对珠企而言,要加入海上风电市场仍缺少政策助力。”在前述业内人士看来,珠海布局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仍待加强各方之力。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何丽苑
【通讯员】刘才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