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点击可阅读:五华全力做好“三篇文章”,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张力和潜力
奋进改革路 当好接轨珠三角桥头堡
四十春秋世事艰,劈波斩浪气如山。
波澜壮阔40年,梅州市五华县改革开放的脚步不停向前:第一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公社、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火车开进山门促发展、修路架桥齐奋发、城乡旧貌换新颜、百姓安居又乐业……这些都见证着五华改革开放的足迹。
回溯40年的发展历史,五华人民的生活实现“告别短缺——实现温饱——奔康路上”的三段式变化。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五华茁壮成长的“基因”,也是解读经济发展稳步提升的“密码”。40载筚路蓝缕,40年春华秋实,五华县将改革开放的巨变描摹得激情四射。
▶▷“能吃饱”到“要吃好”
五华平安公社最早在梅州实行“大包干”
回想起当年,还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的种粮情形,今年78岁的谢崇夫感叹:那时想吃顿饱饭实在太难了!
谢崇夫曾是五华县棉洋镇平安村(原平安公社)红星生产队队长。五华县平安公社是梅州最早一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政策的公社,该政策的实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开创了五华农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谢崇夫回忆,1978年以前,家里人种地都是干活挣工分,再由集体分配粮食。“虽然干了很多活,但是根本吃不饱。”谢崇夫家里4口人,收一次水稻每人才分到一百多斤谷子,经常不够吃,常常需要挖红薯或摘野果,蒸熟制成粄垫肚子。
直到1978年冬天,因为饥饿难耐,一些村民萌发了分田的想法。“当时驻村干部睁一眼闭一眼,暗示我们可以分田,我们就把田划分给几户家庭,然后他们再私下细分。一个人大概就分了八分地。”谢崇夫至今还清楚记得。
1979年春耕,五华的村民们都在自己分到的田里劳动,一改以往“磨洋工”的做法,大家种地的积极性提高了,地里的收成也越来越多了,手里的粮食自然也多了,家家户户都可以吃饱了。“大家知道哪些田是自己的,都一个劲儿地挑肥。”谢崇夫说,那一年的水稻丰产,有些家庭的产量足足翻了一倍,一亩地平均都有四五百斤谷子。
就这样,五华农民穷则思变“偷偷”分田到户。等到1980年初中央下发文件允许分田到户,五华平安公社八成的田地早已划分,足足提前了一年多。“大包干”政策的正式实行,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可以依靠奋斗走向幸福的希望。
“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吃的追求有了从量到质的飞跃转变。
“以前我们只求吃得饱,现在我们还要吃得好和健康。”谢崇夫说。从曾经渴望吃得饱,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时期有条件吃得饱、吃得好,再到21世纪追求吃得营养、吃得健康,饮食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五华农业的蓬勃发展,也折射出农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
1978年,中华大地气象一新,变化首先在农村得以体现。
每当秋收时节,走进五华乡村,便能看到稻浪翻滚、收割机穿梭的场景,到处呈现农户抢收的忙碌景象,收获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和农家场院。改革开放40年来,家庭联产承包制、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五华从传统农业开始迈向现代农业。改革的春风吹向每一块农田,每一个农户。受益于政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五华的农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如今,五华作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该县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茶叶、特色水果、优质稻等为主的特色农业。近年来,五华县坚持以打造农旅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做旺农业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山旮旯”变“桥头堡”
五华高速公路通车密度居全市第一
“40年前,交通条件很差,路很少,而且很多都是泥沙路,以前我们出门基本靠双脚。去趟县城,对我们来说就是‘出远门’,路上还要备好干粮,有的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城咧。”龙村镇留畲村76岁的村民温大爷回忆起几十年前的交通状况时感慨地说。
据《五华县志》记载,1979年,五华县内的46条通车公路都是沙土路,通车里程只有578公里,大部分乡村未通车。落后的道路交通条件限制了人们出行的脚步,也限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为改变这一现状,五华开始加强公路改造建设,“路通财通”“要致富先修路”逐渐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1979年到2000年,五华县累计投入交通建设资金4.17亿元,新建县镇公路1293.8公里,新建或重建大桥200多座,五华412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
改革开放40年来,五华道路交通状况焕然一新,从泥泞凹凸不平的土路到现在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不仅村村户户通了路,而且县乡公路不断完善,国道县道不断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3月,一趟火车开进了五华山区。当年广梅汕铁路开通后,途经五华岐岭、新桥、华城3镇,并在华城建成客货运站。
据《香港商报》报道,1995年火车通车后,从北方运入的玉米、肥料农药、化工原料以及北上的铁矿石、水泥等货物纷纷走进五华,广州至梅州、梅州至深圳的线路每日最高峰达上千人次。火车开通至五华,不仅为五华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成为了五华走出山门、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自广梅汕铁路打开五华山门后,2005年梅河高速公路穿越千年古镇华城镇,2015年汕湛高速揭博段穿越五华南部3个乡镇,2017年济广高速兴宁至五华段贯通五华南北部……此后的20年间,五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走上了快车道。
如今,一条条连接五华与外界大路的贯通,五华人实现了从双腿丈量到抬脚上车,再到日行上千里不是梦的跨越,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近年来,五华抢抓历史机遇,全力以赴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五华境内建成一大批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建成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
目前,五华高速路出口9个,密度为4.7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梅州平均水平3.04公里/百平方公里,五华的高速公路通车密度居全市第一。至2020年,全县高速公路密度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无到有的高速公路,五华建设了一条又一条通往珠三角的快捷通道。目前五华到广州的车程缩短至3个半小时,成为梅州与珠三角距离最近的“桥头堡”。
修一条路可以带动一方经济,铺就一张交通网可以拉动整个区域经济。
据了解,拥有梅河、汕湛、平兴、兴华和在建的丰华、华陆等高速公路,以及广梅汕铁路、正在规划建设的双龙高铁和通用航空机场,五华县将形成“四横八纵”、“两高一场”的架构,届时该县将发挥出巨大的交通枢纽优势,西出珠三角、南下潮汕揭,有力地拉动城市发展。通畅、枢纽、率先发展等已经成为五华交通发展的亮点因素。
▶▷“泥土地”成“绿宝石”
山区小城摇身一变成为宜居城市
“燃烧我的卡路里……”晚上8时许的老河道公园健身广场,大妈大叔们换上了最新的广场舞神曲,周边市民也伴随动感的音乐一起扭动身体,整个场面好不热闹。还有些市民在环园慢跑,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
谁能想象,眼前这个风景宜人、休闲欢乐的公园,在改革开放前,曾是一片废土?
提起公园,大部分五华人首先想到的是沿江堤下的琴江公园。作为五华县城较早的公园,琴江公园建成于1998年,并设有露天水池、文化广场等。上世纪90年代,它在五华人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改革初期,我家就住在现在的琴江公园附近,那时这里还不叫公园,到处是土路,花坛也没有,道边就几棵树,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在琴江公园散步的陈阿姨激动地说,那时候怎么也没想到琴江公园能变得这么漂亮。
琴江公园变迁正是五华40年来公园休闲场所建设的缩影。公园作为一座城市的“魅力担当”,改革开放以来,五华县的公园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从量变到质变,从单一到多样,一座座公园见证了五华的变迁与发展。
变化总在日积月累间,也直接反映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如今,“慢生活”在五华县城已成为一种常态。长乐公园、琴江公园、滨江公园、上坝公园、老河道公园……这样“家门口”的公园在五华县城有10个,每一座公园都像是镶嵌在五华县城的“绿宝石”,个个绿意葱茏,百花争艳,曾经的废墟变成一道道宜人的风景线。
打造休闲活动场所是五华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谋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县城沿河滩涂竹林废地,高效率布点建设而成。目前,五华累计新增休闲活动场地面积近40万平方米,让五华群众尽情享受公园舒适优美的环境的同时,也彰显了五华县委、县政府始终为百姓谋福利的初心宗旨和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信心决心。
改革开放40年来,五华县中公园的陆续建成,受到了民众的普遍好评。走进五华大大小小的公园,随处可以看到居民阖家结伴,或者邻居之间三五成群,散步、聊天、赏花、打球、健身、读书……这些公园真正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双赢,不仅是五华这座城市的“颜值担当”,更是让“宜居五华”照进了现实,成为“宜居五华”的新标本。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县城宜居宜业环境的日益提升和改善,碧桂园、奥园、香港铜锣湾、中农批、益华百货粤东总部、跨境说粤东总部、华硕集团等纷纷将大项目、优质项目落户五华,他们看好五华。
五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坚持生态理念,以生产为支撑,以提升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为最终目标,探索建设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宜居城市的努力,正慢慢在市民的生活品质中展现出来。
■数说
◎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2017年全县GDP达到151.63亿元,是1978年的87倍,年均增长8.4%;人均GDP13927元,是1978年的61倍,年均增长11.5%。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投资规模从1978年的0.06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131.89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0.71亿元,年均增速达21.8%。
◎人民生活稳步提升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214元增长到2017年的12076元,年均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0223元增长到2017年的20207元,年均增长1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
197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0.85亿元,2001年突破10亿元,2011年跃上50亿元大关,2017年达98.05亿元,是1978年的115倍,年均增长12.9%。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不到0.5亿元增加至2017年61.46亿元;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实现23.82亿元。
■大事记
1979年
◎五华被国家体委誉为“足球之乡”
1981年
◎五华农科所春小麦1.029亩,亩产978.62斤,创全省最高纪录
1987年
◎五华列入“七五”期间全国12个农村再生能源综合开发试点县之一
1990年
◎五华木偶剧团赴泰国出演24天
1991年
◎五华城镇小学足球队出征武汉,参加全国南区比赛,夺冠
1993年
◎五华男子少年足球队在省少年足球锦标赛夺冠,取得五连冠
1996年
◎五华经济开发试验区获评省先进开发区,全省10个,梅州仅五华获评
2003年
◎五华成为全省第二大烤烟县级生产基地
2006年
◎五华大型民俗竹马舞《客家妹子回娘家》获省民间艺术大赛金奖
2009年
◎五华被列为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
2012年
◎五华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4年
◎五华获评全国普法先进县
2015年
◎五华创建广东省卫生县城工作通过省考核验收
2016年
◎五华获评“诗词之乡”,至此已拥有“工匠之乡”“足球之乡”“文化之乡”称号
2017年
◎五华获评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
2017年
◎五华横陂足球小镇成为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唯一的足球小镇
2018年
◎五华获评国家电子商务局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18年
◎五华奥体中心正式建成
【来源】南方日报
【全媒体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摄影】张炳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