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变宽了、街变靓了、村变美了、城扩大了……梅州城乡的变化真不小啊!”近年来,无论是梅州人,还是长居梅州的外地人,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家欣喜地看到这座山区城市的“蝶变”:营商环境逐渐优化,宜居指数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日益火爆,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持续增强。
乘势而上再发力。日前召开的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要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打造“三宜”城市范例。会议强调通过着力打造便利的营商环境、着力打造秀美的自然生态、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梅州模式、着力打造有温度的城乡文明、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全域旅游、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六大方面,建设“三宜”城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宜居▶▷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2%位居全省第一
冬季,走进梅城,宽敞大气的城市道路、干净整洁的城区环境、错落有致的景观设施、花树掩映的城区绿化无不令人心旷神怡……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梅州这座城市不仅“颜值”越来越高,而且“气质”越来越好,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了。
衡量一座城市宜居与否,空气质量、水环境、绿色生态等因素缺一不可。而这些因素,都离不开久久为功的环境保护。
梅州市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位居全省第一,并成功获评“2018中国美丽山水城市”。数据的背后是梅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懈努力。
当前,梅州推行河长制战役已经打响,如何进一步加快河畅、水清、岸绿,全会指出,2019年梅州将着力打造秀美的自然生态。围绕“三年总体改善、五年明显改善”的要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水十条”,推进河长制、湖长制,确保到2020年彻底消除劣Ⅳ类水体和黑臭水体,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同时要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和工地扬尘治理,确保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5%以上。
对于一座山区城市而言,建设宜居城市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城区,乡村的发展也是重点。
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梅州始终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产城联动,让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去年来,梅州深入开展了“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全面吹响城乡环境大提升“集结号”,以实际行动助力“两美”和“创文”工作。
随着“创文”工作的不断推进,城乡环境越来越好,文明的因子也逐渐渗透到梅州的每个角落,文明建设让这个城市更具魅力。接下来,梅州将深化城乡“四级联创”,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施铸魂立德工程,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为了让文明之风吹遍梅州大地、文化名城享誉南粤,全会提出,梅州要统筹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惠民工程,改造升级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非遗馆等文化设施,深化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打造更多具有岭南风韵、客都风情的文艺精品,推进行政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业内人士表示,环境优美是打造宜居城市的基础。全会指出,梅州将力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步伐,让梅州的天更蓝、山更秀、水更清、地更绿、花更艳、树更多,从“有梅人家”走向“有梅之城”。
宜业▶▷
为粤东粤北地区首个开通“粤省事”地市专版的地市
“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做到人人都是梅州形象、人人都是营商环境,让梅州成为‘麻烦少、赚钱多、身体好’的投资沃土。”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梅州要对标最高最优最好,认真学习借鉴广州、深圳经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高干部情商水平,优化政府对企业的服务。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宜业城市的沃土,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当前政府改革的一个着力点,也是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因此,梅州对于营商环境提升的重视,力求落在实处。
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梅州出台了《梅州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方案》以及《梅州市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梅州市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在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法治环境等软环境建设上力求新突破。
全会指出,梅州要以企业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效应,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马上办”品牌,提高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目前,梅州在营商环境方面已经打造出项目审批“高速公路”。不仅取消了施工合同、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等事项,且全流程、全覆盖统筹优化审批程序,加快建立“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实行“一张蓝图”明确项目建设条件、“一个系统”受理审批督办、“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
数据显示,目前梅州的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53.7%、审批时限缩短64%,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5个工作日内。特别是去年11月,梅州开通了“粤省事·梅州”移动民生服务平台,成为粤东粤北地区首个开通“粤省事”地市专版的地市。市民可借助这一平台上线一键办理或查询事项372项,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全会提出要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三宜’城市范例。纪检监察机关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纪律和监督挺在前面,强化监督执纪和监察执法。”梅州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谢志云说,将加强对市委、市政府深化简政放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等重要决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积极主动、靠前服务企业发展,以实际行动营商护商安商。下一步,梅州要继续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健全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净化市场环境专项行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宜游▶▷
旅游主要指标综合考核连续五年居粤东粤西粤北首位
悠久的人文历史、美丽的山水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梅州打造独具魅力的全域旅游和打响“世界客都·长寿梅州”旅游品牌的基础。随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推进,梅州旅游主要指标综合考核连续五年居粤东粤西粤北首位。目前,梅州正在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
全会指出,下一步,梅州要以“旅游+”为引领,以龙头景区为带动,整合资源、串珠成链,推动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同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安全,提高综合监管水平,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近年来,梅州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市域经济的“火车头”。发展全域旅游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更是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业内人士表示,全域旅游关联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牵引作用。因此,梅州不断做活“旅游+农业”,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和梅州市乡村旅游“百村示范”实施意见的通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果园变乐园、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把乡村独特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当前,梅州建成了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了雁洋、留隍等一批中国旅游特色小镇,推出了梅县桥溪古韵、蕉岭上合等一批乡村旅游新亮点,打响了梅州金柚、平远脐橙等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民创业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梅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变城乡面貌的重大历史机遇。全会指出,要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梅州模式,按照省赋予梅州的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推动“五个振兴”,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目前,梅州率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下一步要继续抓好“三清三拆三整治”和“厕所革命”。同时深入实施“客家菜师傅”等技能就业工程,抓好“千企帮千村”行动,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全会还特别指出,打造“三宜”范例城市,要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交通建设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非常重要的一点。
梅州要围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的目标,加快建设内畅外联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全力推进梅汕高铁和5条在建高速公路建设,拓展优化梅州机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的航班航线,同步推进国省道改造和“四好农村路”、旅游公路建设,不断改善市内交通条件,以“路通”促“财通”。
■连线专家
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瞄准功能定位 抓好生态建设
全会提出,梅州要建设“三宜”城市范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梅州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梅州应该如何在宜居宜业宜游三方面发力?就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
南方日报:您对梅州此次全会提出的打造“三宜”城市范例,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有什么看法?
胡刚:广东省对区域发展重新作了调整,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其中“一区”即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从整个广东的生态建设方面来说,梅州是一个生态敏感区,如果梅州将生态真正地保护好,对于整个广东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此次梅州全会,按照省里的区域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三宜”城市,对应了省里对梅州的发展定位,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宜居宜业宜游对一个城市的生态建设要求非常高,梅州提出这一目标,表明对生态发展区这个定位有深刻的认识。
梅州作为山区城市,已经有了建设“三宜”城市的基础,比如森林覆盖率、空气环境质量长期排在全省前列,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宜游打下良好的基础,梅州在建设“三宜”城市方面还是具有不少的优势。
南方日报:您对梅州打造“三宜”城市有哪些建议?
胡刚:有了正确的提法,关键是怎么落实。梅州按照建设“三宜”城市范例这个目标去发展,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
梅州的产业必定要进行调整,这一点要和省里的区域调整结合起来,根据省里对梅州的发展定位,特别强调生态保护,有污染的产业必须要调整,或者将产业转移为互联网、信息产业,但是这些产业对一个城市的环境、人才有很高的要求,我认为这是梅州可以努力的方向。
梅州还需要考虑如何跟大湾区、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互补。发展宜游,客源很重要,大湾区、珠三角地区拥有几千万人口且收入可观,梅州要利用这个庞大的数量,发展旅游业。
梅州要建设“三宜”城市,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紧紧抓住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这一举措也符合省里提出的“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交通的便捷能大大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是抓好生态建设,真正留住绿水青山。梅州要通过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殊的小镇,发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等优势,吸引游客到梅州来旅游、度假,甚至居住养老。
■一线实践
梅县区:主动对标 建设“三宜”幸福新城
从农业边陲小城到幸福新城,梅县区主动对标“三宜”城市目标,在城市建设、社会经济、民生服务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近年来,梅县区谋划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高速公路连接周边,国、省、县、村道覆盖,铁路、航空贯穿其中的大交通体系。据悉,梅畲快线预计今年完成主体工程,梅平高速、东环高速以及总投资230多亿元的梅汕高铁也将于今年建成通车。
医疗、教育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梅县区以建设“卫生强区”为目标,深入实施健康梅县计划。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正式挂牌三级甲等医院,梅县区中医医院通过“二甲”医院现场评审,新建或改建了13个镇卫生院和305间标准化村卫生站,并与粤东医院签约建立医联体,“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疑难杂症不出县”,在梅县区成为了现实。
在教育方面,梅县区逐步构建起与该区发展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2014年以来,梅县区共投入18亿元新建、扩建城区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600个。尤其是2015年在新城西片区斥资10.5亿元高标准建设的梅县外国语学校,不仅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000个,而且还创新学校办学模式,成为梅县区教育品牌。
梅县区在建设宜居的过程中取得了不俗成绩,在宜业方面的发展同样值得肯定。如今,梅县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梅州第一,排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前列。
至目前,梅县区共有上市企业12家,涵盖了水电、新能源、线路板、家居建材、互联网、金融等多个行业。此外,梅县区不断出台政策,修订完善了《梅州市梅县区专利授权补助管理办法》,印发了《梅县区工业企业购置设备奖励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财政对首次获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2017年梅县区1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区发放奖励金650万元。去年梅县区共鼓励支持38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居梅州市各县(市、区)前列。
近年来,梅县区以良好的行政服务、实惠的引资政策吸引了企业争先落户。去年11月,总投资88亿元的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项目、松口古镇托管开发项目落户该区。这一举措大大推动了梅县区全域旅游的发展,让该区在宜游方面的建设更进一步。
如今,梅县区的旅游业蒸蒸日上,梅州唯一的5A级景区雁南飞茶田景区坐落梅县,还有阴那山、桥溪古韵、灵光寺、人境庐等景区,蕴藏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宜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场声音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朱瑛:
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梅州生态良好、文化厚重、资源丰富,发展全域旅游具有良好的天然禀赋和扎实的产业基础。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广东生态功能区发展新定位,梅州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有力推动了梅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闯出了一条具有梅州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全新道路。
梅州提出建设“三宜”城市,其中,宜游城市的建设表示梅州将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环境。我们将积极对接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抢抓广东建设“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重大机遇,主动适应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全力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环境先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把文化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做强做大文旅产业,加快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将好山好水好空气转化为旅游产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力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目的地,为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梅州”作出新贡献。
梅州市文明办主任刘建丰:
“创文”为“三宜”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梅州要建设“三宜”城市,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场还民山青、水秀、天蓝、草绿的行动,通过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打造有温度的文明城市形象。同时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说,创建文明城市是为“三宜”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打响了“创文”攻坚战。通过强化了责任落实,明确各责任单位的主体责任和挂钩网格责任,确保责任点位创建任务的落实,实地抓对标,全力补短板。狠抓城市治理,在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的同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开展了环境卫生、户外广告、交通秩序、“两美”行动等整治大行动,大力提升城市面貌。深化城乡共建,全面实行城市、县城、镇街、村居文明创建“四级联创”,推动文明创建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全面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自从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来,梅州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愈加优美,文明清风吹拂全城。目前,梅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接受了中央文明办对梅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年度测评。接下来,全市上下将全力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打造文明之城,为梅州发展好一点、群众幸福多一点打好基础。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刘洪桥 徐金明 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