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潮州再出发|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40篇⑫从瓦房学校到集团办学,潮式教育育“新潮”


【开栏语】

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40年来,在改革开放滚滚向前的历史浪潮里,潮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如今的潮州,已是13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瓷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这里江海美丽、山河灿烂,每天都在迎接新变化;这里的人们,辛勤劳作,乐业安居,每天都在拥抱新向往。

大潮起韩江,改革再出发。从今天起,南方+潮州频道将推出《潮州再出发|纪念改革开放40年·40篇》系列报道,为您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潮州这一片热土上的激荡故事。敬请垂注。

【专题策划】 严亮 吴炜

【专题统筹】 廖奕文 陈惠永

“天差地别!”1月4日下午,在潮州市湘桥区城西中学,回忆起几十年间教育发展的变化,76岁的退休教师林万绍不禁如是感叹。

从1981年建校时的破旧瓦房,到如今占地约65亩,教室里安装智慧教育系统;从家长们嫌弃、学生们不愿来,到如今办学条件和水平在市区一枝独秀,并成为韩师实验学校(集团)的龙头学校。城西中学的变迁,可谓是几十年来潮州教育变迁鲜活而典型的例证。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教育先进县、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市,涌现出丁有宽等一批全国闻名的优秀教师。近年来,潮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和“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为总抓手,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规范办学行为等措施,推动潮州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健康发展。

校园蜕变 从破烂瓦房到花园学校  

 1月4日下午,城西中学初三二班的小陈同学用自己的U盘在教室里的多媒体一体机下载课件,触屏一点,课件轻松收纳。

对比起建校当年,林万绍觉得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厦寺二村的巷子里,原是几间旧教室和沿街旧铺修整而成,简陋的瓦房。”当时的厦寺联中(城西中学的前身)条件简陋,学校里没有钟或铃,只能通过敲旧铁轨,作为上下课的信号。“就连篮球场也要向厦寺小学借用。”而当时厦寺小学的条件也很一般,是用村里的祠堂改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城西中学建校之初的简陋校舍。

城西中学首届毕业班师生留影。

直至十多年后,学校才有了改观。1994年,城西街道开始筹建城西中学新校,并得到市、区各级党政及大量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当时厦寺的村民、城西街道的居民,企业家和华侨都在捐款。”1996年,新校第一幢教学楼建成交付使用。在这幢6层高的教学楼里,每一间教室外墙都嵌着捐款者的名字,沿用至今。

图为城西中学1996年搬迁到新校址时的校区,仅有一栋教学楼。

“当时走廊没有栏杆,开家长会时请家长们捐款。有家长捐了300元,我很感激,印象特别深刻。”退休教师陈汉祥回忆1999年刚调到城西中学时的场景,不禁感概。

2003年,新的两幢教学楼又落成。此后,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多媒体教室、网络远程直播室、电脑室、400米田径综合运动场、足球场等应有尽有,在潮州市区可谓“走在前列”。

图为现在的城西中学。

事实上,类似城西中学这样的蜕变,潮州不少学校皆如是。再穷不能穷教育。潮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却是逐年增加,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资金保障。

“原来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后来改为投影幕布,现在是智能一体机。”对于老师工作环境的变化,在城西中学工作了20多年的林伟翊如是概括。如今,在课堂里,老师们可以通过智能电脑甚至是手机,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教学。据了解,目前全市各学校设备设施充实,教育信息化已经步入了办公网络化、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线管理、远程学习的新时代。

图为城西中学新世纪之初的电子阅读室。

如今,城西中学的教室里配置了智能电脑系统。图为学生们课后自行拷贝课件。

近年来,潮州不断改善校园基础设施。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力推进潮州市绵德小学、市绵德幼儿园、饶平县中心幼儿园等11个公办学校新建、扩建、重建工程项目。据统计,三年来,潮州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基建工程项目137个,总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

学风日新 基层教师专业化提升

“以前家长们都不愿意让小孩来城西中学,现在是争着来。”退休教师黄淑娴说,学校原处于郊区,城乡结合部,生源结构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即便到了新世纪之交,家长们还在想方设法地将孩子转到别的学校去。

在黄淑娴、陈汉祥等退休老师的回忆里,变化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年,新任校长林国平从德育工作切入,实施严格、全面的管理,并通过法制教育、法官进校园等方式,改变校风。在八字校训中,“严整”排在最前,意即严肃整齐。从此,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家到省市区各级荣誉称号纷至沓来。

图为城西中学法官进课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潮州既在全市各学校建立德育工作团队,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同时大兴尊师重教举措,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例如开展寻找“最美教师”活动,师德建设专项行动等。各地奖教奖学举措涌现,仅饶平县便有160多个奖教奖学机构,募集捐资助学资金超亿元。

图为潮州市庆祝2018年教师节暨“尊师重教系列活动”颁奖大会。

基层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一直是一个难题。“以前都是兼课的。”林万绍说,在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除了教语文主业之外,还要教体育、历史、地理、美术等课程。

为此,潮州创新教师培训工作方式,培养培训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通过委托韩山师范学院和韩师潮州师范分院等高校,组织开展农村小学美术、音乐、健康、英语等教师跟岗实践培训或专项培训,提升其专业化水平。这一创新举措,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学校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难题,保障了中小学校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

2016年,潮州全市4县区均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并成为粤东首个“广东省教育强市”。上个月,潮州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全覆盖,再次走在粤东前列。

内外发力 教学办学更多元

在城西中学教学楼下的通风厅,一个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文化、潮州地方特色文化、科技文化”于一体的文化长廊颇为引人注目。长廊一角还特地建有一座小舞台,台上放置钢琴,课间常传来悠扬的琴声。陈汉祥等老师集体作词谱曲的校歌依然在传唱。学校里十几个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

图为城西中学书画现场赛。

在学校展览室里,一大堆奖杯、奖状摆放其中,包含文化、体育、教研等,较新的一个是“全国城市中小学生围棋赛初中组团体冠军”。

这是30多年前在破旧瓦房里教学的林万绍们难以想象的。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潮州各学校从以前的注重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发展,不少学校还开设了特色教育课。

据介绍,全市各学校不断挖掘潮州文化名城的资源,掀起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热潮,开发了具有潮州特色的乡土教材。如潮安区彩塘中学编写的《中学艺术教学》《毽球》,饶平县师范实验中学的《饶平黄冈丁未起义》《书法》等。《潮汕文化读本》也于2017年出版,并成为粤东不少中小学的教材。

此外,潮州大锣鼓、潮绣、潮剧、潮州工夫茶艺等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纷纷进校园。目前,全市2所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5所学校获评省首批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并建成1个艺术教育实验县(饶平县),建成1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图为潮绣走进湘桥区振德街小学。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的教育除了校内教学方式的变化,在办学模式上也有不少探索。

例如,湘桥区下津博雅学校,在不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前提下,由该村乡贤组成的教育促进会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统筹管理,包括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队伍、人员配编、考核等,同时接受湘桥区教育局的指导、监督。这所原本生源流失严重的村属小学一跃成为潮州市第一梯队的区属小学。

图为下津博雅学校。

去年9月3日起,城西中学的校长林国平又多了一份重担——当天,以城西中学和昌黎路小学为龙头学校的6所中小学,与韩师组团成立韩山师范学院实验学校(集团)。这是潮州首个融合大学、中学、小学多层次办学单位的集团化学校,“条块并举、一体管理”,并拥有人、财、物相应自主权。这将为潮州市特别是湘桥区提供更多、更均衡分布的优质学位。

“改革业绩一个接一个,期望更胜一筹。”即便退休多年,林万绍依然对教育工作保持着热情与期待。

【全媒体记者】苏仕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