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潮州14张红色文化名片,你了解多少?


潮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红色热土。3月20日,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文化学会、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社科联、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组织专家走进潮州,与革命烈士后人等齐聚一堂,开展“革命历史大讲堂——社科专家话潮州红色文化名片”活动。

潮州七日红、茂芝军事决策会议旧址、左翼文化运动“潮州六杰”、革命母亲李梨英、潮籍开国将军陈德……这些重大事件、英烈事迹、革命遗址和红色故事都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潮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如今,他们化成14张“潮州红色文化名片”,涵盖了潮州1921年-1949年的革命事迹。活动现场通过播放潮州红色文化专题片、LED屏展示场景、革命后代讲述先辈事迹等多种形式,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互动环节,社科专家与观众就潮州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名片进行交流,提出通过廓清潮州文化发展脉络,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引领带动潮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等建议。

现场,78岁高龄的潮州革命历史讲述人、革命烈士李春涛侄子李科斌参加活动。他讲述关于伯父李春涛、李春霖两位革命烈士的事迹时,仍情绪激动。他说:“革命前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畏艰难万险、不顾个人安危而慷慨赴死。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古、砥砺前行的传统美德,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与会人员观看潮州红色文化专题片

中共潮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文森表示,通过活动提炼升华潮州红色文化名片,打造潮州红色文化品牌,使之成为宣传潮州、推广潮州、展示潮州城市形象的靓丽名片。潮州将进一步挖掘、宣传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增强人们对潮州红色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让潮州这块红色土地焕发出新时代绚丽的光彩。

【14张潮州市红色文化名片如下】

1、潮州七日红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后,随即南下,9月23日,占领潮州,周恩来、贺龙、叶挺、彭湃、郭沫若等起义军领导同时到达潮州。

入城后,起义军二十军第三师(师长周逸群、政治部主任徐特立)司令部亦设于涵碧楼,并在此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潮安县革命委员会,委派第十一军二十四师政治部主任陈兴霖为革命委员会委员长,政治保卫局警卫科长李国珍为县公安局长。

9月30日,起义军撤出潮州城。占领潮州期间,起义军建立的存在7天红色政权——潮安县革命委员会,史称“潮州七日红”。

涵碧楼

2、茂芝军事决策会议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北伐部队二万多人,举行南昌起义。8月3日起义军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由第九军军长朱德指挥第九军教导团和周士第率领第十一军二十五师约3000多人镇守大埔三河坝,掩护主力部队进取潮州。

“茂芝会议”旧址——全德学校

10月4日凌晨,起义军突围,经大埔的湖寮、百侯,于10月5日一早到达饶平县的上饶,并进驻茂芝村。10月6日,从潮州突围的起义军第二十军第三师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带着沿途收容的200多士兵和十一军二十四师政治部科长毛泽覃也先后辗转到达茂芝与朱德汇合,传达了起义军主力在潮州失败的消息。

10月7日上午,朱德同志在全德学校主持召开团以上20名干部参加的军事决策会议,会议统一认识,作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决定,1928年4月,朱德率领起义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茂芝会议”是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

茂芝会议纪念馆

3、红十一军开辟的东江革命根据地

1929年,古大存带领红十一军在大小葫芦、闪桥、世田村等创建红军革命根据地,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潮安登塘的世田、伍全以至丰顺茶背一带的农民很快被发动起来,先后恢复或成立了农会,在白茫洲建立了潮安县革命委员会——全县域的红色政权。为了扩大红色区域,东江特委农运部长卢笃茂带领短枪队东渡韩江,以赤凤四望坪、杉洲寮为中心发动登荣区革命斗争。

红十一军烈士纪念碑

登塘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957年,世田村被省政府批准评定为红色根据地上的老区村。2017年12月,中共广东省组织部把世田村定为“红色村”党建示范村。

4、饶平:中央苏区县

饶平县位于广东省东部,与大埔县和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接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饶平、平和、大埔、诏安四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饶和埔诏苏区。它连接了闽西苏区,并先后隶属于中共闽西特委、闽粤赣边区特委、闽粤赣省委、福建省委领导,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饶平县苏维埃区域示意图

5、中央秘密交通线

中央秘密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周恩来同志组织创建的连接上海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和以井冈山为中心的闽粤赣边革命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它从上海绕道香港,经汕头——潮安——大埔等地,转闽西进入江西的,成为连接中共中央与中央苏区的红色通道。

交通路线图。

转运物资进入中央苏区的潮汕铁路意溪站

6、潮澄饶革命“一老家”——佘厝洲村

佘厝洲村东南毗邻饶平县隆都区和澄海县上华区,是潮安、澄海、饶平三县交界处,四面韩江环绕,是易守难攻的战略位置。

1939年10月,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增设敌后区工作部(周礼平任部长),在佘厝洲村建立抗日游击战争据点。1940年4月,潮澄饶游击小组(1945年3月改为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潮澄饶敌后突击队)在这里宣布成立。李习楷家成为中共潮澄饶汕敌后县委机关和潮饶边县特派员驻地。

李习楷家正门

解放战争时期,佘厝洲村是潮澄饶游击队隐蔽和接送兵员支援凤凰山根据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潮澄饶平原县委和平原武工队的活动点和地下交通网点。

从抗日战争中期至解放战争结束的10年间,佘厝洲村受敌人的多次“围剿”,仍巍然屹立,斗争不息,长期是潮澄饶平原革命的一个中心据点,因此被誉为革命的“一老家”。

7、紫凝轩:潮汕铁路上武装斗争的红色据点

1939年8月起,枫溪英塘村是潮汕铁路线上平原连接山区之处,村里的紫凝轩书斋处可退可守。潮汕地下党组织利用此有利地形创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平原地下活动据点、秘密联络处。紫凝轩书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作为潮汕党组织地下革命活动点直至潮州解放。

紫凝轩

8、凤凰山革命根据地

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位于潮安、饶平、丰顺、大埔四县边界,地势险要,隘口集中,是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可靠依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利用这里的地理优势,形成倚山临海、山地与平原互为依托、互相呼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红色战略区域。

凤凰山革命根据地是潮汕地区革命的重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潮汕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又属中央苏区闽粤赣边区之组成部分。在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有1000多位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女为潮汕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

9、忠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李春涛

李春涛,1897年出生于广东潮州城内刘察巷,幼名清荣,曾用笔名景山、赤麟。他在日本东京读早稻田大学时就与彭湃一起参加了建设者同盟,并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发起组织进步团体——赤心社。

李春涛

1921年9月至1922年2月,李春涛就任省立金山中学教务长、代校长,他大力宣传进步思想,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斗争结合起来,支持社会青年的进步活动。在李春涛的影响下,金中不少学生接受了进步思想,逐渐走上革命道路,“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党团书记戴平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邓颖超题词

1927年,上海“四·一二”政变后,4月14日,潮梅警备司令部以讨论工作为借口,诱捕了李春涛和廖伯鸿(中共党员)等人,并于4月27日深夜将他们强行套进麻袋,用刺刀刺死后抛进汕头石炮台海中,时李春涛仅30岁。1955年4月5日,潮州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李春涛名列首位。

10、饶和埔诏苏维埃主席——余登仁

余登仁(又名余丁仁)烈士,原名余登瀛,字大白,1903年6月15日出生于饶平县新丰镇九村陂墩。

余登仁

1925年在上海国民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家乡组织工会和农民协会,参与创建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四团,余登仁任参谋长(一说余肇辉)。1934年8月,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正式成立,余登仁当选为特委委员。

1936年,闽粤边区的云和诏县委在革命队伍内搞“肃反”,因有人在刑讯下乱编口供,余登仁受到株连。为弄清问题,余登仁被押往乌山闽粤边区特委机关审查。当押到水晶坪附近,因发现前面有敌情,慌乱中,余登仁被误杀,时年33岁。

解放后,余登仁的冤案得到昭雪。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在一个文件中批示:“余登仁同志是革命烈士”。

余登仁故居

余登仁烈士故居已被列入潮州市第一批革命遗址修复和红色纪念场馆改造升级示范点。

11、红色交通线上的英雄——李沛群

李沛群,1908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海山镇隆西村,其革命生涯大部分与共产党开辟的地下交通工作有关。

李沛群于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任广东省委交通员,中共中央交通员,广东省发行科、交通科科长,中共中央交通局闽西永定交通大站主任,战斗在党中央从上海通往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上。

李沛群

这条红色沟通线的主要任务是沟通党中央和苏区的联系,运送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护送党的领导干部进入苏区。李沛群不辱使命,在交通线二年时间里,他与其他地下交通员一起,先后护送周恩来、邓颖超、李富春、蔡畅、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等党内的重要干部70多人进入中央苏区。

海山隆西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

12、革命母亲李梨英

李梨英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坚强的共产党员和典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者,1888年出生于潮安秋溪区西坑村,16岁时嫁到大坑村,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参加革命。

1935年夏,她带着12岁的小儿子林松森上凤凰山。同年,随潮澄饶红军转移至乌山,担负起伤兵站工作的重担,为闽南游击队保存了革命力量。1938年春,她以家庭的形式,做党的领导机关的掩护联络工作。先后在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工作。1941年春,她的小儿子、漳浦县委交通员林松森牺牲,她强忍悲痛,把母爱倾注到革命大家庭中去。

解放战争时期,李梨英在中共潮汕特委机关工作,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她以母亲的身份,为特委书记曾广、特委宣传部长吴健民等领导做掩护工作,直到潮汕解放。

革命母亲李梨英故居外貌

为纪念“革命母亲”李梨英的革命贡献,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铁铺镇多次对“革命母亲”李梨英故居遗址进行修复、布展。如今,故居遗址为“潮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潮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13、左翼文化运动潮州六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满怀“拯救中华民族危难,舍我其谁”豪情的潮州进步青年,从粤东韩江之滨,来到当时中国革命文化运动中心的大上海,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先锋。洪灵菲、冯铿、戴平万、陈波儿、柯柏年、梅益,是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潮州六杰”。

他们是一个时期潮州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不仅是潮州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4、潮籍开国将军陈德

陈德是潮汕地区中唯一走完长征全程的红军干部、唯一一位开国将军。1914年7月,陈德出生于广东潮州古巷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月即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即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在长征的磨砺中成长为红军连队指挥员。

陈德将军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陈德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第一营第四连指导员,随部队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奔赴山西平型关抗日前线,转战山东巩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陈德带领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战斗。南下广西剿匪,解放海南岛,主政一方。

【全媒体记者】达海军 纪金娜

【通讯员】池曼 陈得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