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亿级项目接踵而至、教育综合改革收获红利、引韩济饶供水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医疗卫生领域综合改革吹响号角……近年来尤其是今年来,饶平县围绕建设“粤东大门、苏区大港、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总目标,秉承“勇立潮头,实干兴饶”理想信念,坚持问题导向,切实破除制约饶平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重点民生实事频频开花结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曾经,有人觉得饶平似乎与“落后”为伍;如今,饶平经验成为了他山之石。饶平地处边陲地区,一直以来都相对落后,为何能出现上述的“饶平现象”?饶平的奥秘是什么?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深入饶平,进行了一线走访,将其作为“麻雀”进行解剖,特此推出“韩江观潮|为什么饶平能”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策划:达海军 陈榆
统筹:苏仕日
采写:苏仕日 郑淼鑫 纪金娜
通讯员:余秋松 洪志滨
“老师要进城必须通过遴选、考试,没有谁可以特殊!”冬日的中午,饶平县教育局局长钟春鹏斩钉截铁地说。
这样的话,若放在两年前,必是没人信的。那时候,饶平的师资配置极不合理,老师都想往城里挤,往较轻松的中学挤,导致县城教师及中学教师富余,小学教师严重不足。有校长曾感慨说:“全县教师调动真是调得无章可循。”
章,规则也!饶平改变这一现状,力挽狂澜的,用的正是这“章”字。饶平教育的变化也正是解剖“饶平现象”最好的“麻雀”。
饶平教育“病了”
钟春鹏记得两年前刚到教育局没多久,他收到了大量来自教育系统的来信。
饶平县是相对落后地区,全县有近300所中小学校,10多万名中小学生,近万名中小学教师。各类学校及教学点分散、队伍庞大、事务繁杂,管理难度巨大。
2016年12月,饶平县在全县教育系统组织开展“我为饶平教育说真话、建良策”活动,面向全县教职员工,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一次“深调研”。
一封封信,一次次调研,情真意切,直指问题,让钟春鹏五味杂陈:
“庸懒散浮拖慢”等不良作风充斥饶平部分校园。部分行政领导“混日子”,部分教师存在“体制内、铁饭碗”思想,有课就上,没课打牌,有偿补课行为屡禁不止,有的教师参与赌博,个别教师醉酒驾车、酒后授课、课堂吸烟,更有甚者竟有老师在编不在岗、涉嫌“吃空饷”。
师资配置极不合理。因为教师是“铁饭碗”,又缺乏评价机制,很多老师拼命想往工作轻松的学校挤,往超编严重的县城学校挤。仅2012年教师进城就达146名,2013年至2016年就有353名教师借调至县城等学校。沿海有一中学,教师总共84人,一日之间调走19人,“整个学校课程安排全乱了套。”
教师难管、校长难当、人心躁动!这样的教学环境,必然导致全县教学质量的整体低下和发展的极不均衡。
优质生源“留不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一门心思想着把孩子送到外地去上更好的学校,优质生源因此大量流失。近些年,每逢周末,人们都能看到多辆外地学校的校车,穿梭于饶平县的大街小巷之间,专门接送一批批优秀学子到外地求学。
“2009年饶平考上985重点高校的还有六七十人,后来只有一二十人。”饶平二中校长钱辉华回忆那些年的低谷,不禁摇头。
治病开方树立规则
经过“深调研”,饶平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负责人都知道,饶平教育“病了”。然而,并非此前县委、县政府不重视,也不是教师们天生便不爱岗敬业,而是顶层设计出了问题。
“我为饶平教育说真话、建良策”拨开了迷雾,大家一起直面存在的问题,“把脉问诊”。经过“深调研”,共征集到涉及政府支持、教育资源、发展均衡、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八大类38个制约饶平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治病得有“良方”。针对这些问题,饶平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冲破藩篱桎梏,着力从顶层设计入手,朝着难题精准发力。2017年8月22日,《饶平县促进教育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简称“饶平教育14条”)应势而生,包括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清理富余教辅人员、教学质量责任考核、优化教育布局等。
一方面,教育基础设施在不断补充中:饶平县二中初中部新校区、县中山实验学校、县中心幼儿园新园、县益智学校新校区、县二中体育艺术楼、县侨中体育艺术楼、县师范附小教学楼等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建设项目“提速快跑”,全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教育系统内各类管理规定、考核办法、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整治有偿补课、师德培训等配套文件相继出台。一本共294页汇编32个文件的《饶平县教育工作制度性文件选编》发至每位教师的手头。
“制度之要在精细,制度之效在执行。”钟春鹏说,为了推进制度建设,该县教育局领导在权力面前“自废武功”,将上述文件汇编成册,并发放至教职工人手一册,就是要将制度公之于众,最大程度体现制度的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原则。
规章自此立,公平公正之风从此树。从此之后,教师进城必须通过考试、遴选关;教师逐一上门家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师德考核不合格的进培训基地回炉重造;综合考核优秀等次的学校将按班级获奖励性绩效工资,不合格的则扣除;全县借调教师441名,除理顺人事关系138名外,其余303名全部返回原单位工作……
饶平二中初中部在原师范中学基础上复办,需要分流200多位教师。临危受命的校长林杰几乎要拒绝这一任务,他知道此前有所学校分流百余名教师,闹得上下都很不愉快。然而,当他公开所有评价标准,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名,一星期内就顺利完成分流了,没有一位老师提出异议。“比预想的轻松很多。”林杰认为,全县在教育系统树立起的公平公正之风让老师们心无旁骛,具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更是让教师们心服口服。
更多求变,求变更多
“教育14条”出台两年来,饶平的教育事业不断收获创新发展的红利。全县各职能部门都给予教育工作最大的支持,为教育基建项目审批、立项、建设等大开绿灯,在涉及多部门协作的教育考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上全力配合。
经过两年多来的改革,饶平教育有了质的变化,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升。2018年,饶平县21个镇顺利通过省教育强镇复评,广东省教育厅授予饶平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称号。2019年高考,饶平县本科上线率相比2018年上升8.03个百分点,其中,饶平二中本科上线率排名全市学校第一名。
不仅仅是教育,在饶平,求变的还有更多。
在教育、医疗重点项目建设上,从县委、县政府到各级各部门,都拿出了“求变”的决心和做法。一些学校由于历史原因,未能获得土地证,导致一度难以改扩建。饶平县委、县政府主动担当,从实际出发,实施容缺审批制度,让一系列民生工程得以顺利进展。
并联审批与限时出件的规则,让更多项目建设顺风顺水,提速快跑。饶平县卫健局局长刘子画介绍说,例如用地审批环节,原来是按顺序按部就班,“拿地最少半年”。如今将自然资源局、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等多环节并联办理,有什么问题在会上提出,相关单位则提前准备前期工作,100天之内可完成用地审批,缩短2个多月。
所有的环节都环环紧扣,一点也慢不得。刘子画印象深刻的是,曾因去市里开会,一份文件未能及时签署意见。一位副县长问他:有份文件躺在你办公室一天了,你知道不?
上上下下“慢不得”的心态激发了更大的动力。当前饶平县一批县级公立医院正在全面铺开建设,分别是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新丰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县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县中医院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建设、县院前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建设、饶平县第三人民医院新建等7个医疗重点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12.45亿元。
原来医疗资源扎堆在老县城,随着各项目的建设,在县城周边、饶北山区都有重点医疗项目布局,更均衡更合理。
“庙很快就建好了,会念经的和尚在哪呢?”刘子画的自问,也是饶平县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
目前,饶平县出台了《医疗卫生人才储备工作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招聘医学类人才300名,并实施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农村卫生人才项目。
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饶平县委办、饶平县卫健局前后4次向不同领域的代表征求意见,寻找问题和解决良策。当下,《饶平县促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若干措施》正在起草完善中,将于近期出台。刘子画说,这些措施将形成医疗系统综合改革方案,重点在于深化引才育才、现代管理、分级诊疗、工程建设等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