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无声的讲述者。近日,太平路状元坊附近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无意中发现了一方清代光绪年间的刻字石匾,这上面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太平路状元坊附近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一方石匾被放置在安静的角落。虽然蒙着厚厚的灰尘,但石匾上“始平书院”四个大字依旧清晰可见。细看之下,石匾两侧还刻有“冯卓英书”“光绪丙申年仲秋月吉旦重修”等字样。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数日前,工人无意中发现了这方被埋没的石匾并使其重见天日。
施工人员:在那里搬过来,表面被水泥封起来了。我看表面发现里面有字,我就敲打水泥,打出来里面有字。
那么,冯卓英究竟是何许人?关于“始平书院”又有哪些可考的历史信息呢?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吴榕青:冯卓英这个人是清朝广州府顺德县人,是同治年间的中式举人,在清朝光绪十二年二月,就开始当潮州府丰顺县的训导,一直当了十多年,到光绪二十五年才改任去鹤山当训导。这块牌匾是在他当训导任上所书写的,因为这块牌匾的时间是光绪丙申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不同书院的内涵、性质和功能也不尽相同。始平书院的性质同样值得细细琢磨。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吴榕青:这个书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时的会馆。就是为当时在潮州的丰顺人提供一些方便,等于说为工商人士提供商讨工作的方便,为读书人提供津贴,为上京赴考提供津贴。但是我看刚好在牌坊街北面的军厅巷口原来也有一个书院,叫鹏湖书院,它是会馆的性质,所以我认为这个书院作为读书的场所更加适合。因为不大可能同时在这么近的距离中存在两个会所馆。
漫长岁月中,石匾承载着一座书院独有的历史记忆,无声穿越百年,又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等着后人去细细研读。对此,湘桥区文物主管部门表示,已与施工业主方进行沟通,要求工人在施工期间对该石匾进行妥善保护安置,并在相关工程完工后,由业主方对石匾进行原地展示保护。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吴榕青:牌匾的发现使我们知道,丰顺县以前是属于潮州府中的一个县,也知道当时丰顺、大埔很多客家人生活在潮州这里,跟潮州人民融为一体。希望这块牌匾能够好好得到保护,作为一个文物呈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