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浓得化不开”的潮州文化“酒香四溢”?11月13日下午,潮州美术馆迎来一场以“潮州文化传承的匠心与挑战”为主题的对话,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亚明、南方日报潮州新闻部副主任苏仕日、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基础教研部主任刘丽莎、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系主任黄婉华从各自领域出发展开对谈。
11月13日下午,潮州美术馆迎来一场以“潮州文化传承的匠心与挑战”为主题的对话。
本次活动为“潮智汇”潮州文化沙龙第二十二期,潮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潮州市文联承办,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潮州美术馆、潮州文学院协办。
南方日报潮州新闻部副主任苏仕日。
苏仕日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潮州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有民自北方来,有钱自海上来,有艺自民间来,有工自皇宫来。“潮州文化的产生与潮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为什么一度落寞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觉得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潮州传统生活方式中所需要的工艺品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审美也不同了。”苏仕日认为,潮州传统工艺如今呈现出“五多五少”的特点。内容多引导少,内容生产是强项,但缺乏分类引导;资源多串联少,文旅资源是优势,但缺乏串联;散户多平台少,文旅亮点的“星星”遍布,但缺少平台;内涵多包装少,内涵丰富是特点,但缺乏包装;需求多人才少,各种升级需求大,但人才缺乏。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基础教研部主任刘丽莎。
刘丽莎带来近期关于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168位受访者中,专职设计师仅占受访者的3%,技艺人员为潮州工艺美术行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潮州非常缺失工艺美术设计人才,我们的工艺美术从业人员一般是自己既当老板,又当手艺人、设计师,一个人身兼数职,难以面面俱到。”
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系主任黄婉华。
黄婉华认为,如今是文化产业与潮州传统文化元素“双向奔赴”的阶段,未来的思路应是融合为常态,潮州文化面对市场的态度应是贴合而不迎合。“学界要首先突破边界,潮州文化本身就是融合了多方文化而成。”就潮州文化产业如何发展这一问题,黄婉华认为,可以通过文化空间的塑造重构新时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现代人的需求是由供应塑造的,我们要从供给侧改革,讲好完整的、成系列的关于潮州文化的故事。”
《广州文艺》编辑部主任陈崇正通过视频远程参与。
《广州文艺》编辑部主任陈崇正通过视频远程参与。他认为,潮州文化中细密的文化基因在潮州童谣、潮汕方言中埋下,语言中复杂的思维习惯深深根植,绵密的艺术风格在潮州讲古、潮州方言中悄然传承。“潮汕走出许多文学家比如陈平原、洪子诚,我读他们的作品时还能从中感受到潮汕话中非常优雅的东西。”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亚明。
曹亚明参与的潮州老艺术家口述史项目已经完成了对4位从艺超过70年的艺术家访谈。曹亚明认为,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时,一定要从传统中寻找源头。“口述史项目保存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些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很高,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也有很多故事想讲给我们听。”
互动环节,潮州美术馆馆长曾圳带来展览中的木雕作品《阿姆斯朗的阴谋》,引发现场讨论。
近日,潮州美术馆展出“往来——后传统潮州艺术大展”,以“传统在当代的复兴”为主线,分为“往”和“来”两大部分,以潮州木雕、潮州刺绣、潮州浮洋泥塑、潮州剪纸、潮州瓷塑为基础,通过呈现历代各种不同工艺、风格、功能、艺人等藏品展示其传承发展脉络。互动环节,潮州美术馆馆长曾圳带来展览中的木雕作品《阿姆斯朗的阴谋》,该作品通过潮州传统木雕表现流行文化元素中的超级英雄形象,引发现场讨论。
文/图:肖燕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