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河源新闻 > 正文

恰是百年风华特刊河源篇|融深融湾 生态示范


1

1

在赣深高铁河源段建设现场,随着近期铺轨作业顺利完成,工程项目大干热潮告一段落。接下来将进入工程静态验收、联调试验阶段,为年底实现正式通车全力冲刺。在灯塔盆地,粤赣高速顺天互通立交项目和全长15.58公里的农业大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不久后,这里生产的优质油茶和蓝莓等多种特色农产品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将更加便捷。

从即将加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到全力建设“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十四五”开局之年,河源全域加快“融深”“融湾”脚步,依托三大高质量发展平台,强化对接“双区”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朝着打造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目标砥砺前行。

融湾提速 

即将加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作为广东省内最后一个没有高铁经过的城市,河源对赣深高铁项目的期待不言而喻。赣深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途经江西赣州和广东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地市,全长436.37千米,设计标准为350千米/小时。正线由赣州西站至深圳西丽站,初期在深圳枢纽经联络线引入深圳北站,设14个车站。其中河源段长171.8公里(约占广东段总里程60%),设和平东、龙川西、河源北(原东源站)、河源东4个站。

2016年12月22日,赣深高铁广东段先行工程在河源开工建设,随后河源段的建设进度一路保持领先,从在全线率先完成征地拆迁,到路基、桥梁、隧道等工程全速推进,再到在全线率先铺设钢轨,河源全市上下以及各个参建单位齐心协力创造了一项项“河源速度”。

赣深高铁河源东站站台和路轨等均铺建完毕,正在完善细节,迎接年底高铁全线开通。杨坚 摄

赣深高铁河源东站站台和路轨等均铺建完毕,正在完善细节,迎接年底高铁全线开通。杨坚 摄

如今,河源成为“轨道上的大湾区”的一部分已经指日可待。不久前,赣深高铁河源段完成铺轨作业,而广东段首座配电所——龙川西10kV配电所一次送电成功,所内全部设备成功启动,同样为接下来的线路联调联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深高铁预计年底通车,届时将成为河源“融深”“融湾”的“黄金通道”,助力河源融入“双区”一小时交通圈、生活圈。

除了在高速铁路方面迎来重大突破,河源还积极谋划其他交通项目建设,尤其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工程,如河惠莞高速公路龙川至寻乌(省界)支线工程、长春至深圳国家高速公路河源热水至惠州平南段改扩建项目(河源段)、国道205线河源市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工程等,均被列入今年计划安排的广东省重点项目;河源港古竹码头、河源港源城港区码头则被安排进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后即可转为正式项目开工建设。

另外,河源将在今年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全力推进广河客专、河惠汕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加速构建“12131”交通圈(河源至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及周边地市高铁1小时通达,至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及周边地市高速公路2小时通达,至惠州平潭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高铁1小时通达,至长江中游、海西地区等主要城市高铁3小时通达,主城区至各县区、中心镇1小时通达),不断提升与“双区”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全域全面“融深”“融湾”。

平台升级 

与“双区”产业对接态势良好

面对“双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河源抓住契机构建综合立体的对外交通网络,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对内全力打造以江东新区、高铁新城综合枢纽为核心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平台,以江海联运、综合保税区、市高新区为支撑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以灯塔盆地为引擎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平台,形成与“双区”产业对接的良好态势。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的江东新区,自2014年挂牌成立以来,先后规划建设江东新区产业园、深河特别合作区(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当前还正与深圳科技工业园合作共建总规划面积22.5平方公里的深河科技园,计划投资1000亿元。目前,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的江东新区产业园已开发7.7平方公里,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不断集聚,成为粤东粤西粤北12个新区中首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和省级高新区,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时期,江东新区还将积极引进央企、省属国企和知名民企参与高铁新城连片开发建设,建设“站城一体、业态融合”的“融深”“融湾”枢纽门户。

广东深河产业投资开发公司、金地集团联袂在河源高新区建设的国家级综合型孵化基地。 黄赞福 摄

广东深河产业投资开发公司、金地集团联袂在河源高新区建设的国家级综合型孵化基地。 黄赞福 摄

作为河源市产业园区发展的“火车头”,河源高新区更是早在2015年跃升为粤东粤西粤北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业已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食品饮料三大主导产业。今年4月,深河创智产业园(河源市港澳科技园、河源高新区半导体产业园、深圳大学河源科技园)正式揭牌,河源高新区再添创新发展大平台;单体投资50亿元的深圳卓翼科技(河源)项目落户,河源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再添生力军。

“河源高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河源生态优美、区位优越、产业集聚,城市配套完善,投资氛围和营商环境非常好,是个宜居宜业的宝地。政府办事高效,服务企业到位,大大增强了企业投资创业的信心。”深圳卓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兴舫说。

在利用优越的区位发展优势吸引产业落地方面,灯塔盆地围绕绿色立体生态种养业,农产品和食品精深加工业,种质培育、冷链物流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全力建设“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

这片涵盖河源市东源、和平、连平3个县20个镇,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生态优良的区域,在去年拉开创建国家农业高新区的大幕,主动对接“双区”科创资源,启动建设了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和全国首家农业医院,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河源分院,由多个院校主导的智慧农业研究院、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纷纷落户,从中国工程院、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引进多名院士、专家。这一系列动作有助于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灯塔盆地已落地建设、投产的重点农业产业项目27个,投资总额166亿元。接下来,灯塔盆地将重点打造立体生态养殖与精深加工、蓝莓种植与精深加工、油茶种植与精深加工、粮食种植与精深加工、南药花卉苗木种植与精深加工“五个超百亿”农业产业集群。

协调发展

把绿色生态作为最鲜明底色

今年“五一”假期,河源文旅市场强势复苏,共接待游客56.68万人次,旅游收入33879.55万元。节日期间,众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走进源城区春沐源小镇和东源县仙坑村等河源乡村旅游点“打卡”,领略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万绿湖风景区“五一”期间游人如织。

万绿湖风景区“五一”期间游人如织。

在广东省提出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河源与韶关、梅州、清远、云浮四市一道被划入北部生态发展区。根据这一定位,河源提出以生态河源为根,以现代河源为魂,守住河源的青山绿水,同时要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机遇,通过现代城市、现代产业、现代交通的全面发展,构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协同发展新优势。

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河源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年初发布的《2020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指数》中,河源排名北部生态发展区协调发展指数总榜第二位,其经济增长指数、产业转型升级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均排名第二。

榜单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决定经济增长指数排名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20年河源市固定资产投资848.74亿元,在2019年增速全省第一基础上实现增长5.1%。在产业转型升级指数总得分上,河源位居次席主要是因为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方面发展迅猛,相关3项指标都以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城市。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最为亮眼,其高技术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达38.7%。另外,在绿色发展方面,河源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北部生态发展区城市中降幅最大,下降14.16%。

进入2021年,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延续。第一季度,河源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59.68亿元,同比增长20.3%,增速超过全国2个百分点,超过全省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亮点纷呈,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4%,高于全国、全省23.8个和17.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30.1%,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91.5%;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0.8%。二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55亿元,同比增长42%。工业占比最大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5.4%。

日前,深圳市“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河源中心城区被列为深圳都市圈副中心。在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之际,河源将继续把绿色生态作为最鲜明的底色,全力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争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排头兵,全面对接“双区”建设,不断提升产业、生态发展水平。

一线观

宜居宜业宜游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炎炎6月,漫步河源高新区,既能看到市民在滨水公园悠闲散步的一面,也能看到产业园区建设者抢抓工期加紧施工的热闹一面。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河源高新区滨江公园傍晚景色。黄赞福 摄

河源高新区滨江公园傍晚景色。黄赞福 摄

当前,河源高新区正统筹推进以“一区一带一网”(中央活力区、滨江碧道生态城市功能带、市政路网)为重点的38个城建项目。其中,42公里的路网改造完成70%,新建13条市政路,打通5条断头路;建成长达2.5公里的滨水公园,结束了高新区没有公园的历史;体育综合体、图书综合体、国际商务会议中心、东洲坝湿地水生态公园等今年将建成开放。

在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的同时,河源高新区作为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战场的地位也愈加巩固。目前,河源高新区已聚集中兴通讯、西可通信、河源中光电、广东美晨、众拓光电等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2020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超400多亿元。

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千亿级发展目标,河源高新区在今年4月成功引进投资额达50亿元的卓翼智造(河源)项目,随后在5月中旬河源市政府和深圳市电子信息产业联合会主办的河源市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推介会上,又与微浦通讯科技、星系源科技现场签约。两大项目总投资额16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37亿元,可进一步完善河源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

项目引进来,服务和配套也要跟上。河源高新区落实项目挂钩服务工作要求,由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小组,多对一服务各项目,建立畅通的沟通联系机制,形成重点项目定期协调议事制度,务必把各个项目扶上正轨。

在深河特别合作区试验区施工现场,围闭措施做得非常到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河源市深汇通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光边走边介绍:“深河特别合作区试验区首期占地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产业用房17栋,按照深圳标准实现了‘园区1年建成、同步完成招商’目标。”

据其介绍,目前,已有21家企业进驻,大多是电子信息、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其中13家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60亿至80亿元,税收约3亿元。

强党建

“十万党员干部返乡”办实事

党员干部拿起铁锹、扫帚等工具,帮助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的枯木、垃圾,清洁乡村道路,营造干净、整洁村庄风貌;深入走访生活困难的老党员、老干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等,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近,这样的画面频频在河源各地上演,成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生动注脚。

今年2月下旬起,河源市龙川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小切口、大变化”,从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在全县深入实施“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计划,组织各级各单位党员干部利用周末时间回乡,围绕“三个聚焦”(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积极发挥作用,在田间地头学党史办实事,有力推动全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龙川县党员干部职工回村集中开展村庄大扫除。受访者供图

龙川县党员干部职工回村集中开展村庄大扫除。受访者供图

比如说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方面,龙川县四套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分头前往挂钩联系镇村,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参与村庄清洁行动;县直各单位落实结对帮扶责任,组织本单位党员干部每周至少一次到挂钩村开展村庄清洁工作;本县籍党员干部职工回村集中开展村庄大扫除。同时,对各村主要路段进行责任区划分,由年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认领,并在每个责任区公开责任党员姓名、联系方式、具体范围等信息,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切实带动广大村民强化“自己的事自己办”的“主人翁”意识,共同投身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现在走进龙川县大街小巷,可以明显感觉村道更加干净整洁、村容村貌更加美丽。

该计划还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在全县各村组建宣传组,推选1名返乡干部任组长,组织带领返乡党员干部、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护林员、水管员及在家党员等,入户宣传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不断提高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知晓度、满意度和支持度,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氛围。

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十万党员干部返乡”计划已经从龙川县走向全市,党员干部返乡办实事的热潮在河源全市掀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河源市全面推进“党建为村”建设,打造“云”上“理论学习馆”“村务公开栏”“事务沟通群”“服务便民站”“商务助推器”等载体,在“云端”编织起一张党群互动、为民服务的大数据网络,切实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打造“云端”上的学党史、办实事平台。截至5月28日,河源全市在“党建为村”平台上有认证村庄1441个、村民160100人(其中党员29817人、“两委”干部14710人、流动党员5795人),平台活跃度全省第一,基层党史学习教育的热度持续攀升。

【记者】范磊

【通讯员】陈殷 叶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