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71间“风度书房”如何成为韶关的“文化灯塔”


春天,来这里阅读,窗外鸟语花香,屋内书香四溢;夏天,来这里阅读,窗外艳阳高照,屋内静谧舒适;秋天,来这里阅读,窗外落叶满地,屋内时光静好;冬天来这里阅读,窗外天寒地冻,屋内暖意融融。

这里是韶关市“风度书房”,是善美韶城的文化新地”,是点亮这座城市的“文化灯塔”。

近年来,韶关市认真贯彻落实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和建设文化强省要求,围绕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大胆创新,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风度书房建设,着力打造“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及市民群众家门口的图书馆,丰富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

自2017年6月启动至今,全市已建设风度书房71间,基本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城乡的网络架构。截至2021年3月底,风度书房接待读者425.5万人次,借阅图书137.1万册次,分别是建成前市图书馆年均接待人次的10.5倍和图书借阅量的5.3倍。

风度书房已被列入了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并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城市图书馆学术论坛作为欠发达地区推进公共图书馆建设案例进行分享。

可使用刷脸门禁的风度书房市图书馆分馆。

注重社会效益

做到全市建设“一盘棋”

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事关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质量。

近年来,韶关始终坚持把风度书房建设作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生动实践,作为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以提升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目标,韶关市连续两年将风度书房建设列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进,着力打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形成了市分管领导主抓主管、市文化部门组织督导、县(市、区)政府具体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3年多来,韶关共投入资金5280多万元,确保书房如期建成开放。

风度书房内景。

将风度书房作为城乡文化补短板强弱项的着力点,韶关市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不断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根据市民群众需求和公共阅读要求便捷的特点,韶关精选社区临街一楼铺面、巷口、学校和公园周边等人流密集区域为建设地址,同时考虑利于消除阅读“盲区”,将风度书房科学布点在相对偏远的住宅小区或文化设施较为匮乏的区域,让市民朋友与阅读变得“零距离”。  

按照“实用、规范、有品质”的要求,韶关在风度书房的建设上摒弃了“贪大求全”的做法——在建设规模上,以面积100至400平方米的小书房为主,图书控制在5000至20000册左右,通过“小书房、大风度”来彰显城市气质,让“小书房”也能“以文化人”;在建设规范上,借鉴温州、深圳等地先进经验,以统一选址和设计装修、统一配送图书设备、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管理、统一运营维护等“五统一”提高认知度。

提升服务质量

实现全民阅读“零门槛”

认真落实创新发展理念,韶关瞄准“方便、快捷、友好”的目标打造“风度书房智慧中心”,着力提升服务质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市民在书房一角安静阅读。

市民在书房一角安静阅读。

积极应用先进技术,韶关大力推进“图书馆联盟平台”和“总监控平台”建设,将市图书馆总馆与风度书房连成一张网;充分利用信息化和RFID(射频识别)等技术,打破“时空阻隔”,风度书房实现无人值守、有人管理及自助服务等智能管理;为风度书房打通图书通借通还、统一检索、借阅汇总及定期轮换等通道,大大提升了图书流通效率。现在,读者使用借书证或身份证、微信扫码、人脸识别等即可入馆和借阅,让书房成为“零门槛”“无边界”的百姓书房。

风度书房建设充分考虑附近居民或流动人口的需求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布设相关设施,确保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偏好需求——市青少年宫分馆和惠民分馆针对青少年学生较多,增设了免费朗读亭;熏风路分馆针对流动人口较多,设置了听书机及电子书籍扫码阅读瀑布屏;马坝人遗址分馆针对游客较多,与本地茶企合作设立了品茶区……每个书房的不同特色,让服务更加个性多元,吸引了更多读者走进来。

着力打造“风度书房智慧中心”,韶关充分利用大数据对风度书房进行分析管理,有效发挥统一监管、指挥、调度等功能。通过大数据科学分析和研判各书房读者特点、活动流量等,弹性制定部分书房的开放时间——公园里的风度书房会根据晨练人群需求提前开放,商圈的风度书房会根据人群活跃度夜间延时闭馆……智能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让风度书房成为老百姓自己的书房。

凸显品牌特色

引领文化“新风尚”

始终注重特色打造和品牌树立,韶关市根据群众需求着力丰富供给侧内容,让风度书房成为引领韶城的文化新风尚。

着力打造特色空间——在风度书房的规划设计上,韶关注重融入本土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等元素,通过“以小见大”确保风度书房“一馆一风格”“一馆一特色”;在风格装饰上,注重贴近不同读者群体喜好,形成现代简约、古典中式、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工业科技等风格特色,并因地制宜注入文化因子……

风度书房。

利民分馆的工业风元素、韶州公园分馆的兰花元素,这些鲜明的文化印记让各书房成为市民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点。  

注重提升阅读品质、提高服务效能。现在,风度书房每周推出1至2期“风度沙龙”活动,邀请名人名家进行讲座交流、好书分享、艺术演绎、手工制作等,读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就可报名参加,使书房成为集知识学习、交流分享为一体的城市“第三空间”,促进了学习城市、书香社会建设。  

精心为书房嵌入创意文化,韶关将部分书房打造成工矿、非遗、茶禅、兰花等展示韶关历史文化的主题馆,同时把独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博、旅游等文创产品引入其中,使书房成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和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通过与“网红漫画家”林帝浣合作创作系列风度书房作品,委托专业团队设计推出了风度书房形象IP及衍生品,着力打造了一批有文化印记的韶关“伴手礼”。

优化营运机制

打造文化服务“新标杆”

围绕高品质服务,韶关积极探索建立营运管理机制和标准评价体系,确保书房有专人管理、有标准营运、有规范服务。  

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韶关逐步形成“政企共建”“企业援建”“个人捐建”等风度书房多元建设管理模式,由社会力量提供场馆空间、政府负责设计建设、图书馆进行专业管理,共同打造符合群众需求的阅读空间。  

风度书房熏风路分馆。

充分发挥公众自治的服务能力,韶关重点依托“i志愿”平台,建立了“志愿者总队-志愿者组长-志愿者”三级管理模式,让书房成为展示“人心善、风物美”的城市文明空间。目前,“风度书房志愿者服务团队”达1405人,志愿服务时长超14万小时,公共阅读空间实现了由政府单一管理向公众自治转变。  

韶关还先后制定了《风度书房核心标准编制》《风度书房运维管理规范》《风度书房志愿服务规范》等一整套涵盖规划设计、建设布展、服务管理和考核评价的管理机制,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并委托浙江大学相关团队,对书房运维管理和建设发展进行研究并提供有益参考。  

自2018年风度书房启用以来,新华社、央广网、中国文明网等30多家媒体(平台)广泛关注与宣传报道韶关市风度书房建设,共推出了各类文章稿件600余篇,大大提升了风度书房的知名度、影响力。  

【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韶改办 杨晋 朱加琦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