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韶关新闻 > 正文

韶关4名非遗传承人被评为合格等次


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2020年度传承活动评估工作,其中广东省参与评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94人。

经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估推荐、文化和旅游部审核批准,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被评为优秀等次的18人、合格等次74人、不合格等次2人(丧失传承能力)。其中,“瑶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邓菊花、“瑶族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新容、“瑶族盘王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盘良安、“粤北采茶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燕城被评为合格等次。

image.png

“瑶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邓菊花

韶关乳源地处粤北山区,是全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有“世界过山瑶之乡”之美誉。“瑶族刺绣”是乳源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针法独特、色彩明丽、图案精致、寓意美好,是乳源瑶乡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乳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瑶绣之都”。

邓菊花,女,瑶族,出生于1952年11月,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大村人。

邓菊花从小喜欢刺绣工艺,6岁时开始学着大人们穿针引线,学着绣一些不规则的花纹。9岁时,在母亲的精心教授下,基本掌握了如何看布纹,如何在布面上下针,能绣“兽蹄形纹、界形文、人形纹、兽形纹”等。12岁时,已能独立绣儿童帽子、头巾、挎包等。中专毕业后,在学校任教,虽然参加了工作,但也不忘刺绣技艺,经常绣一些作品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种展览。为了抢救、保护、传承瑶族传统刺绣技艺,2004—2006年,先后在县民族中学、县民族实验学校举办了3期瑶族刺绣培训班,培训学生350人。为了更好的弘扬优秀文化遗产,2006年将刺绣技艺编撰成教材,拟写进行出版。2007年编写出版了《瑶绣》,2007至2008年组织完成乳源瑶族历史文化“百米刺绣长卷”。2008至2009年根据瑶族传统反面刺绣的特点,进行改良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瑶族民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新容

瑶族民歌,又名乳源过山瑶,瑶语称“赛花柄”,有“赛过花朵的语言”之意,是流传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勉语系瑶族群众中独特的山歌形式,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新容,女,瑶族,瑶族民歌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18年5月,被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瑶族盘王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盘良安

盘王节,又称拜盘王、跳盘王,是瑶民举行还盘王愿的一种祭祀祖先的仪式,流行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游溪、东坪一带,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纪念盘王。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拜盘王,起源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0

盘良安,瑶族,出生于1936年3月,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桂坑村人。他9岁拜师学艺,13岁随师傅主持法事仪式,20岁便能独立主持整个法事仪式,系“拜盘王”仪式第十二代传人。他从事拜盘王活动60余年,主要主持举办的法事仪式有拜盘王、度身、挂灯、祭祖和丧葬等,是目前广东乳源必背唯一能够全面掌握主持拜盘王仪式的总师爷。其主持参加过县庆、瑶族“十月朝”,全市首届“文化遗产日”,第十一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展演展示活动。积极开展瑶族盘王节项目传承授徒活动,使该项目得到有效的传承和保护。2009年,盘良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粤北采茶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燕城

粤北采茶戏是广泛流传于粤北的民间小戏剧种,源于明清之前福建、江西的采茶山歌和小调,后又不断吸收江西、湘南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元素而成形,故又有“唱花灯”“唱花鼓”“唱大茶”等称谓。最早由客家人迁徙传入并逐渐成为地方习俗,曾有“韶南大茶”“南雄灯子”及“连阳调子”三大流派,清末民初更盛极一时。现主要分布于粤北韶关市及其所辖各县的客家地区。

00

吴燕城,女,1949年生。二级演员,工旦角和青衣行当,有40多年从事采茶表演的丰富经验,尤擅长悲剧角色,表演神情逼真,入戏之深,常令观众流泪。代表剧目有《人生路》《母亲岭》《霜雪山梅红》等,曾获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员“百花奖”。

【全媒体记者】李幔 叶志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