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镇扶村怎么做?东莞驻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给出答案。经过调研分析,他们结合大桥镇高寒山区的实际,打造“五条产业带”。
乳源大桥镇属高寒石灰岩山区,属“碦斯特”地岩地貌。镇域面积35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下21个行政村100多个自然村,大部分村民分布在海拔600至800米之间居住。
当地的自然环境较为明显的特点是山高路陡、山多地少、水源稀缺、寒冷时间长,雨雾雨雪天气频频等。因为海拔高,地处南岭“风口”,气候变化异常,每年的冬季至次年的春季,都有三五次结冰或降雪。因地理环境制约,村民生产发展较难。
面对这样的现状,东莞驻大桥镇帮镇扶村自2021年7月15日驻镇以来,对每个村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了镇村产业状况,理清了发展思路,确定了产业发展项目,制定了《大桥镇乡村振兴暨农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方案》,用规划引领发展,发挥大桥文化旅游优势,产业资源优势,气候独特优势等。在村域建设油茶产业带、花生产业带、瑶医瑶药产业带、稻渔产业带、康养旅游产业带等“五条产业带”,全面推动大桥镇乡村振兴。
在推进过程中,大力实施“123”发展思路,做强蓝松天泉“一瓶水”、做大茶油、花生油“两桶油”,做优特色农业产业、红色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三大产业”。并建设高山生态油茶公园,建设“十里花生长廊风貌带公园”,建设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建设帮扶车间、建设防止返贫监测及帮扶项目、建设红色教育场地等。
与此同时,抓好对口帮扶促城乡交流互动,推动消费帮扶,抓好助学帮扶促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帮困助学献爱心”捐赠活动等,为扶助学生和改善办学条件奉献力量。
为抓好帮镇扶村工作的落实,驻镇工作队队长莫伟东对防返监测、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等工作,强化了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使工作队与镇政府整合工作职能,形成强大合力,为帮镇扶村打下坚实基础。
大桥镇党委书记黄祖胜介绍,三四年来,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业制宜,尽力把劣势变优势,在不同村庄、不同气候、不同环境等发展产业。在高海拔村庄种植耐旱、耐寒的油茶,既可绿化荒山,又可生产多重效益,带动当地发展。目前,已种植油茶面积3万亩,在海拔较低的石角塘、红星、均容等村庄,种植花生,现有种植面积近6千亩,“一镇一业”或“一镇一品”已初具规模。
【全媒体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赖南坡 李巧 魏新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