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摇,鸭在稻中游。”近期,韶关仁化县扶溪镇紫岭村水稻种植基地投放了近200只小麻鸭在稻田中,让鸭子与水稻全天候“共生共长”,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促进稻米增收。扶溪大米“鸭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经过五年时间的实践探索,走出一条“稻鸭双收”的致富路。
扶溪大米鸭稻共作。摄影 邱其聪
走进扶溪镇紫岭村水稻种植基地,一整片绿油油的禾田映入眼帘。清风徐徐,禾苗摇曳生姿,小麻鸭发出一阵阵“嘤嘤嘤”的叫声。鸭苗养殖户罗大哥开着农用小货车,将几篮子鸭苗放在水田旁进行投放。小麻鸭进入水田后,很快就适应了稻田里的环境,三五成群地游走于禾苗间戏水,啃食杂草和有害病虫。
扶溪麻鸭鸭苗。摄影 侯雨湉
鸭苗养殖户罗大哥介绍说,投放了200只鸭子到水稻田里,这批鸭子提前养殖了14天,每一只都非常健壮。该品种的麻鸭适应性特别好,进入稻田后会快速觅食,与稻田里的禾苗共生共长。
扶溪小麻鸭。摄影 侯雨湉
2017年,扶溪镇引入华南农业大学的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将鸭子圈养在稻田里,让鸭子与水稻“全天候”地同生共长,再辅以太阳能杀虫灯、有机肥、统防统控等,从而实现稻米绿色、有机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相比传统水稻种植,每亩地效益翻倍,还能增加麻鸭养殖的额外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养鸭的积极性。
当地种植大户李庆忠告诉笔者,今年是扶溪实施“鸭稻共作”的第五年,鸭、稻米的品质和产量逐年提升。投放麻鸭的作用是啃食稻田里的杂草,清除病虫、福寿螺。然后,鸭子的粪便还能给禾苗补充肥料养分。他们一年养两季麻鸭,相较于水稻种植的收入,养殖麻鸭还能增加2万—3万元。
据了解,扶溪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在全镇推广“鸭稻共作”,生产的大米绿色环保、香滑可口。今年3月,扶溪大米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子明优质水稻农民合作社在紫岭村,又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鸭稻米,进一步扩大“扶溪大米”的生产规模。如今,仁化县扶溪大米产业同步发展稻田鸭、肉鸭、板鸭的制作销售,帮助当地农户走出一条“稻鸭双收”的致富路。
【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吴颂丹 邱其聪 侯雨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