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探路东莞魅力小城建设!黄江编制全市首个镇街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规划


当晨曦降临,沿着绿道在山水画廊中漫步,在充满岭南风情的山水之城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当华灯初上,走进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细细品味城市的繁华与魅力……在不远的将来,这些令人向往的场景将在黄江镇成为现实。

近日,《黄江镇城市品质提升规划》(下称“规划”)正式编制完成,这是东莞市镇街首个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规划。该规划依托黄江镇四大森林公园环绕的优质生态基底,提出“水韵黄江,森林慢城”的建设目标。规划明确,将通过城市品质提升,使黄江在城市特色形象、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最终建设成为东莞极具特色的“山水画廊宜居区、森林小镇示范区”。

山水融城

促进城乡发展环境整体提升

黄江镇地处东莞市东南经济带腹地,西南与深圳市交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关键节点。东莞地铁1号线经过黄江镇域,与深圳地铁6号线在公明站相接,可快速、便捷地到达周边城市。

“向南与深圳光明进行产业衔接,建设创新融合发展先行区;向北发挥自身生态资源优势,与松山湖旅游区结合,可打造区域生态旅游核心。”黄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借由城市品质提升契机,统筹引导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并进,促进三者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寻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扩展,促进城乡发展环境的整体提升。

规划根据黄江镇域的整体品质,将全镇划分为三区、两片的品质格局。其中,北、中、南三个城市建设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主要体现现代城市空间品质;而蝴蝶地水库、清泉水库周边的湿地生态片区,大屏嶂、黄牛埔以及宝山三大森林公园组成的森林生态片区,则主要体现黄江的自然生态品质。

山体连绵的自然地理风貌,塑造了黄江多片区、多走廊的“森林城市”格局。此外,公常路、生态路、东环路、莞樟路以及莞深高速组成的“两横两纵”品质空间架构,则构成了黄江北、中、南三大片区的交通骨架网。

因此,黄江依托自然绿道资源和城市步道设施,规划形成南北两大慢行品质环,通过公常路南北慢行轴线串联,形成黄江的城市慢行骨架,连通各公园及社区级步行道路,打造黄江全域覆盖的城市慢行网络结构。

此外,黄江还将依托良好的生态自然基底,将山体和水系串联起来,形成“蓝绿相间”的生态网络结构,发挥其生态价值。两条纵向城市生态走廊,一条串联巍峨山及周边山体,另一条串联大屏障森岭公园和黄牛埔森岭公园,横向打通生态绿化通廊,使绿化与城市相互融合。另一方面,依托黄江河水系轴线,将沿线众多分散的水库、河流等滨水资源,通过点线串联的方式,形成覆盖镇域的水网系统,体现黄江水的特色,展现滨水活力。

为了方便市民进入森林公园,黄江将增加城市两侧森林公园的入口,同时尽可能预留出两侧公园群落的视线通廊,增强城市森林公园与城市建成区的融入感与市民亲近自然的亲切感,形成连续的森林公园界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建设,不断提高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形成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道路网格框架,规划明确将重点打通交通性主干道、生活性主干道,以及镇内重要发展轴线,通过增设7座高架立交,9座过街天桥,减小交通压力,有效增强城市交通的安全系数。

为了使黄江的河涌从市政廊道向景观河道转变,规划指出,要求全面清淤,综合提升水质,恢复河道水体空间。在清理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将河道清理纳入日常管理范围,每个河道水面安排专职人员打捞垃圾,清理杂物,将水面保洁工作列入监管工作,全力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黄江城市广场效果图。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翻拍

多维城区

打造多功能高效率综合服务空间

在整体风貌区分上,规划以传统老城、新建产城为原则将城区划分为品质提升示范区、高新产业升级区、新城形象展示区、风貌对接融合区四个重点风貌展示区。

规划对黄江的多个区域进行了重新定位。其中特别指出,北部旧城更新风貌区是黄江的老城区,为体现岭南风情的山水城特色,建议将此片区打造成以传统岭南风格统领的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居住生活片区。而裕元工业园附近的区域定位为产品设计研发,是未来黄江镇产业优化升级的先行地,建议该片区以现代产业风格为主,建筑形式方正、简约,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

新城形象展示区是黄江镇的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休闲中心。其整体风貌代表黄江城市名片。为展示现代、时尚、高端、活力的城市中心区形象,规划建议该片区以现代风格为主;打造集交通、商业、办公、居住、文化等城市生活空间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率综合服务空间,建筑色彩以蓝灰、橘黄等冷暖色系为主导,局部辅以明度彩度较高的颜色。

风貌对接融合区靠近深圳光明区,规划建议该片区以多元风格为主,居住、商业建筑应简洁、时尚,可融入岭南或中式元素;以科技研发、商业、居住、休闲功能为主。建筑风格以多元化现代风格为主,包括现代简约、新中式、现代岭南等,但每种风格宜集中出现,建筑细节应体现生活性,部分地段可结合道路设置骑楼。

为完善文体场所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黄江规划构建“一主两副”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构,并且以公常路为轴线将镇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进行串联,形成镇级—组团级—社区级的服务体系。其中,小学和初中以300—500米为服务半径覆盖全部居住区,选址紧密结合公共交通设施。

此外,在改造已有的文体活动设施的基础上,新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体育馆等镇级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结合市民节庆与日常活动,盘活宗祠庙宇、社区文化室、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

规划进一步指出,镇级文化中心布置在新城市中心区内,并不断完善中心区的文化娱乐功能,逐步打造成为城镇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级文化中心以贴近居民生活区为原则,在各社区服务中心布置文化设施用地,提高文化设施用地的便民性和使用率。另一方面,规划结合大屏嶂和黄牛埔森林公园建设,设网球场、篮球场、游泳场、健身馆、自行车训练场等设施,打造绿色生态化的体育公园,为整个城镇提供综合服务。

形象展示

将塑造多个特色城市门户

提升城市入口形象,规划提出将塑造多个特色城市门户,展示黄江作为莞深创新融合发展先行区的现代城市形象。同时,在公常路与东环路交叉口附近,打造体育公园+城市广场的城市客厅,既作为黄江市民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也作为对外展现黄江历史、发展、未来、文化的重要平台;此外,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小镇,引进智能手段形成先进的服务模式,打造智慧感知型城市街区。

在街道提升方面,黄江将重新定义各街道的特色,建立安全、特色的步行环境,整体提升街道慢行体验。针对不同街道,设计采用多样化的空间组织方式,以承载不同的公共活动,满足黄江商业、办公、居住等多种人群对街道公共空间的不同需求。通过系统性的组织与更新,焕然一新的街道网络将成为黄江市民多彩生活的空间载体。

作为黄江城市主干道,公常路承担了黄江镇南北交通连通功能,车流繁忙,未来将修建人行过街设施,增加道路两侧联系;增设公交专用道,保障公交快速通行;建立双向自行车专用道,并在街道两侧绿化植被,种植季节性花灌木,形成四季景观。

此外,黄江大道现状将增加过街人行联系,连通街道两侧商业空间,结合人行道设置景观小品与城市家具,提升商业街道活力,街道两侧以商业功能为主,打造商业示范区。而社区林荫道两侧则以生活性商业服务功能为主,两侧设置硬质铺装场地,提供活动空间,提升社区街道氛围。

为提升城市轴线空间品质,增强旅游休闲观光吸引力,实现更具生态、丰富多彩和与森林风光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规划将加大行道树的改造,在主要轴线上种植景观型花树为主的行道树,形成有气势的观赏林带加强城市轴线形象。

社区提质

到2025年将建成七个美丽宜居示范社区

规划指出,黄江镇社区品质提升以提升生活环境、完善配套、保留历史文化特色为目标,结合现状情况,通过历史保育、拆除重建与活化整治并举等措施,积极引导社区转型升级,提高社区品质。

对区位条件较好,但是建筑布局混杂且不具保留价值、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的社区,可考虑部分拆除重建,部分整治活化,提高物质空间质量;对布局完整、建筑质量较高的社区,原则上以整治活化为主,通过修缮建筑,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公共空间,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此外,经市、镇主管部门认定或通过历史文化资源摸查确定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社区、村落,则采取历史保育策略,修缮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适度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强调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根据相关条件,宝山社区和新市社区被划分为拆除重建和整治活化并行类社区,田美社区、北岸社区、梅塘社区被划分为整治活化类社区,三新社区和长龙社区则被划分为历史保育类社区。

规划明确,黄江将分阶段推进社区品质提升。2019—2020年为“以点带面,串点成网”环境整治阶段,将全面动员部署社区环境整治工作,组建工作机构,制定考核标准及办法,开展技术培训,兼顾不同区域和社区类型实施示范项目。2020—2023年为“连片推进、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建立阶段,将持续推进社区环境整治,实现环境整治目标,社区环境面貌得到普遍改善,建立健全以社区为主体的联动长效管理机制。2023-2025年为“宜居社区”全面提升阶段,届时全镇社区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基本完成现有社区品质提升任务,建成七个美丽宜居的示范社区。

■规划样本

田美社区   打造特色街道

田美社区是樟木头与黄江的重要联结点,是黄江镇“乡村振兴示范试点”之一,社区未来着力创建“和谐社区、温馨邻里”的绿色生态小区。为此,规划提出将在社区打造聚富路—盛业路特色街道。

特色街道是进入田美社区的重要干道,紧连莞樟路都市走廊以及生活性干道环城路,形成北部片区的重要交通循环。其南部是黄江镇的北部核心,也是城市更新系统中的镇中心更新片区,未来将拥有较好的风貌品质。同时,特色街道贯穿镇中心更新片区以及田美“连片工改工片区”,周边地块价值及风貌环境将大幅度提升。

规划建议,社区以为居民创造品质生活环境为核心目标,抓住周边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构建起以党建广场、滨河广场等为核心,聚富路、盛业路为轴线,多条林荫道为骨架的品质生活街道。

按照规划,接下来社区将逐步推进板湖、社贝等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引入产业用房、配套商业、配套公寓等多种物业形态;另一方面升级田美社区聚富路等重要道路,打造田美综合示范区的重要入区主干道,形成与田美广场、文化公园、梁氏宗祠、缅怀园和即将建设的党史展馆等相协调、相一致的文明长廊。

此外,通过开展“工改工”升级改造铁皮房、仓库等劳动密集型工厂,为企业开展自动化、“机器换人”提供硬件基础、有利条件;加大优势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技术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力度,对优质创业项目、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予以乡村振兴基金的孵化支持。

长龙社区   构建客家特色乡村

长龙社区是东莞市首批村级体制改革社区示范点之一,未来将着力提升居住环境,打造服务型社区。

长龙社区是黄江与深圳重要联结点,紧邻莞深高速和青龙路,与东莞南站和黄江中心站联系方便。目前,社区周边有黄牛埔森林公园、大屏嶂森岭公园,但周边自然资源利用率较低,未能充分发挥区位价值。规划指出,黄牛埔公园缺乏旅游服务配套,需要结合周边村落发展,激发公园的生态旅游价值。

根据规划,长龙社区未来将利用传统客家文化古韵,构建集旅游服务、历史文化、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客家特色乡村,并整合现有旅游休闲资源,挖掘潜质,塑造乡村休闲的独特亮点和核心吸引力。此外,整合属地化要素资源,以农、旅联动,培育地区发展全景产业,打造乡村内生动力。

社区将重点打造青龙路和永龙街入口节点,增加客家文化雕塑,展现黄江的客家文化特色与精神风貌,增加体现客家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小品进行点缀,提升第一印象;同时打造下流洞旅游服务配套节点,激活周边地区,拓宽或整修质量较差的道路,提升景区外围景观,引导游客进入景区。

目前,长龙社区已被全国健康产业工作委员会指定为国际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基地,按照相关规划,未来长龙社区将规划打造东莞市首座生态健康城。在健康城街道两边,康养会所、健康检测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功能一应俱全。当地居民以及游客均可以在健康社区内进行亲子运动,或到有机田园体验蔬果种植。

【记者】韦基礼

【策划】黄少宏

【统筹】韦基礼 黄振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