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黄江教师陈家林支教云南彝良:希望将教学经验与当地更多学校分享


结束了第一年的支教生活,陈家林刚回到家,妻子就说他变黑了。

“我在云贵高原上走了那么多山路,可不得留点纪念吗?”陈家林是黄江的一名教师,一年前他主动报名前往云南彝良县支教。出发前,他已经预料到彝良山区是一个贫苦的地方,“现在看来,我当初还是小看了云贵高原的烈日。”

在彝良县实验中学任教一年里,陈家林每天都在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发愁。“环境的苦并不算什么,我只想让这里的孩子多看到一些希望。”由于当地的教学水平较为落后,为了加快推动教学改革,陈家林担任副校长一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不仅为当地的学校带去了生机与活力,更改变了当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安乐小学的孩子们

安乐小学的孩子们

想带动当地更多的学校“动起来”

初到彝良,陈家林没想到自己面对的最大困难,是当地已经固化的思想。

“或许是受当地的环境影响,彝良县民风十分自由,大家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不快。”陈家林说,由于学校没有强制规定要求老师留在学校,除了上课的时间,彝良县当地学校的老师基本上不会在学校坐班,“大家没课时经常直接回家”。

陈家林担任初三年级192班的数学老师,刚到学校时,他想要召集数学组的老师一起备课,并进行教研交流活动。当环顾四周发现,老师基本都不在学校。由于初来乍到,他最终只能让校长出面挨个联系老师。

“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老师们按照旧习惯教学,那等我们支教结束以后,这里又能留下些什么呢?”陈家林说自己不但是一名数学老师,更肩负副校长的职责,有责任和义务推动当地的教学改革工作。

此后,陈家林不仅自己在课余挤时间研究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章,提高自身理论学习能力,不断吸取新的教改信息,还经常与学校领导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收获,尽自己所能去转变当地教师思想,更新当地的教育观念。

除此之外,陈家林发现,通过扶贫资金支持而配备给每间教室的多功能一体机被长期闲置,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当地教师对设备不熟悉,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制作电子教案。

“这样下去当然不行,有好的资源不加以利用就是浪费。”当陈家林第一次打开一体机准备为学生们上课时,还引起了班级不小的震动。此后,他不光是自己使用一体机,还邀请当地老师一起使用。

开展东莞支教教师教育扶贫专题讲座彝良县实验中学专场

开展东莞支教教师教育扶贫专题讲座彝良县实验中学专场

不久后,陈家林通过举行专题以及研讨课、备课研讨会等教研活动,与教师们一起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及思维成果,在公开研讨课前带着思考备课,在课上带着目标听课,在课后及时分析问题,总结成效。在这过程之中,不仅进行讲座教学的教师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且还促进了台下教师共同提高。

陈家林说,作为县城里的学校,实验中学的条件算相对较好的。在彝良,各乡县之间的教育水平相差非常之大,东莞一共派出了5位老师来到彝良进行支教,为了将支教的面铺开,5位老师分别前往4所学校任职。

除了彝良县实验中学,陈家林同时还要协助奎香乡安乐村中心小学开展相关支教工作,在那个需要驱车在山路上耗费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的山村,陈家林看到了贫困村最为真实的场景。

开展教研公开课

开展教研公开课

“这里是喀斯特地貌,雨一下就流走了,因为山上存不住水,所以当地一直十分缺水。再加上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家里没有人照顾他们,这么小一个孩子,每个人脸上都是脏兮兮,穿得也破破烂烂的,身上全是尘土。”陈家林说,他大儿子也刚上小学,无论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作为一个父亲,看着山区里的孩子都让他感到十分心疼。

由于山路遥远,在路上经常会出现交通事故,为了更好地对奎香乡安乐村小学进行帮扶协作,陈家林利用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与安乐村的教师们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远程交流指导的方式,帮助学校解决教学及教学信息技术方面等问题,指导安乐村小学教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利用国家为他们提供的各种教育辅助设备,更好地吸收学习运用东莞的先进工作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制作上课课件,从而更好地利用网络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更好地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开展东莞支教教师教育扶贫专题讲座安乐小学专场

开展东莞支教教师教育扶贫专题讲座安乐小学专场

“去年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搞培训、开讲座,带动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感觉做得还不够。虽然在今年的5月份,彝良县已经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是当地的教育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陈家林说,“接下来的一年,我打算申请到另一所学校任职,将教学改革的带动面推得更广,争取给彝良县更多的学校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带动更多的学校一起‘跑起来’。”

班级的数学成绩从30分提高到60分

2019年9月16日,陈家林开始了他在彝良县实验中学初三年级192班的第一节数学课。

“来到班级上课的第一天,看到本就不大的教室里坐了那么多的孩子,我的心被深深撼动了。”陈家林说。

受到政府扶贫资金扶持,彝良县实验中学的硬件设施相对当地很多学校而言还算比较完善,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干净整洁。但是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这不大的教室里密密麻麻地挤着的60多个孩子,提醒着陈家林这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不仅抓住了他的眼球,还紧紧揪住了他的心。

在陈家林刚接手192班时,班级的数学成绩只有30分上下,个位数的成绩占了班级的大多数。教室后排的学生几乎是张“白纸”,考试全靠蒙,蒙得好就有十来分,没蒙中的时候,0分也见怪不怪。在来支教之前,陈家林预想的问题主要是“要怎么样才能缩小彝良县孩子们与城里孩子们的基础差距,让学习‘跟上进度’”,到了真正接手的时候,他才发现实际要比他听说的、预想的还要严重很多,他得努力“让白纸上多增添点东西”。

“我上课非常严格,不管其他老师以前上课是怎么样,我的课堂上,一定要维持好纪律,好好听课,不能讲话。”陈家林说,最开始这么实施纪律整顿的时候,班上的很多同学都非常不习惯,难免会闹情绪。“我的班上有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男孩子,他坐在班级的前排,通过接触我也发现他其实也是想学习的,所以比起后排的学生来说,我对他会相对更严格一些,如果他在课上吵闹,我会当面指出来,这让他非常不理解,叛逆心也很强,以为我针对他,直接在课堂上当面顶撞我。”

这堂课以后,陈家林将男孩叫到了办公室。与课堂上的严厉不同,他在私下里用温和的语气与态度与男孩谈心,了解到对方当天刚巧因为打球输了心情不太好,所以态度才有点过激。在了解情况后,他反而很轻松地对男孩进行宽慰,让他也能理解老师的用意。

借助沟通的机会,他还了解到这个男孩并不是留守儿童,也不是单亲家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相对比较上心,在班级中算是家庭比较幸福圆满的,于是陈家林趁热打铁,联系上了男孩的父母说明了情况,希望父母能对孩子多进行沟通,也通过这样的机会,表达了自己对他更高的要求,以及对他的重视与期望。

在父母与老师的一番沟通下,男孩理解了陈家林的良苦用心,不仅自己在课上收敛了很多,当班级纪律不好时,还会主动劝说同学,维持纪律。更难得的是,他在学习态度上也有了极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些孩子都很争气,初中的最后一年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今年中考,他们的数学成绩已经能够达到60多分。”陈家林欣慰地说。

开展教研公开课

开展教研公开课

周末“开小灶”给学生补课

在彝良支教不久后,陈家林发现,在当地,除了父母外出打工而变成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孩子出身单亲家庭,有些是因病离婚,有些则是由于落后的婚姻思想与传统造成的。

在他的班上,有一个文静内向,经历家庭变故后又十分独立自强的女孩,就是因为母亲没有生男孩,所以父母离婚了。女孩原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目标,对未来也比较迷茫,初中毕业后,究竟是出去打工,还是继续上学?她的心里没有答案。

“除了上课,解答同学们学习上的问题,我还经常会和这些孩子聊天谈心,来到这里一段时间以后,她告诉我,想继续读书。”经过多次接触与观察,陈家林看到了女孩的努力,女孩也开始愿意向这个“新老师”敞开心扉,不仅经常向他请教数学问题,还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心事。

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努力永远都不迟。中考将近,为了尽快弥补学习进度上的缺漏,因为家远而留宿学校的女孩主动向老师询问能否在周末帮她补课,陈家林欣然同意,并且鼓励女孩发动班上其他需要补课的同学,周末一起来学校找他“开小灶”。

“这里的教育确实有些落后。可能是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的,这里的人们好像‘有口饭吃’就可以了,非常安于现状,并不太拼搏。”陈家林说,“所以孩子们有这种向上的心态实在是难能可贵,我很欣慰,也想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实现理想。”

在他的帮助下,女孩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看到孩子因为重新变得开朗而露出的笑容,陈家林的心中无限感慨。

他说,这一年的支教生活让他的心态改变了很多。他希望在剩下的一年里,能够用自身的行动,“润物细无声”地去感化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三观,先让他们学会做人,然后才去做事。

在这个暑假结束后,陈家林还准备申请前往彝良县的另一所学校任教,再用一年的时间,将黄江镇的教学方式与彝良县更多的学校分享。

【撰文】刘慧茹 韦基礼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