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山水城共融共生!黄江加快构建十分钟生态休闲圈


绿油油的草地、干净整洁的石凳、焕然一新的休闲设施……在黄江镇多地,街头巷尾一个个崭新明亮的小公园十分夺目,凉亭、花圃、路灯都得到了改造。金秋时节的午后时分,市民三五成群聚在一处休憩,一派热闹景象。

近年来,随着黄江镇党史公园、黄江镇科技公园建成,黄牛埔、蝴蝶地、大屏嶂等大型森林公园建设齐头并进,一批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相继涌现,“山水城共融共生的公园城市”逐渐成形,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园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也服务于城市竞争力升级。

再造乡村和城镇景观

近年来,黄江镇充分发挥“人造一半、天造一半”的生态优势,加快城市山水文化提质,围绕建设“山水城共融共生的公园城市”目标,新建蝴蝶地湿地公园、党史公园、儿童公园等一批生态人文休闲活动空间,推动黄牛埔森林公园整体提升,一批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相继涌现,不断提升黄江城市文化品质,再造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

在这里,可以体验发电单车、与人形机器人互动,参观太空飞行器等主题展,体验丰富多彩的科技主题活动……自东莞市首个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展厅——黄江镇科技公园城市展厅揭牌以来,广受黄江市民的好评。

在黄江镇科技公园,拥有银白色外表,颇有设计感的科技馆和城市展厅被紫色的马鞭草花包围,这里已成为黄江市民散步、休闲的偏爱之地。在东莞市首个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展厅,形式多样的科技体验活动在这里接连上演,让更多市民可以近距离接触最前沿的科创技术。

除黄江镇科技公园、蝴蝶地湿地公园、党史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园外,街头巷尾的小公园,也成为周边群众日常活动的重要场地。

黄江镇通过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路径,在市民最便捷、最贴心、最易达的绿色公共空间,逐级打造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特色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遍地开花,亮点纷呈。

去年以来,黄江镇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为目标,各社区(村)充分利用街头巷尾的闲置地、“边角料”,以“四小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建设为抓手,进行乡村风貌提升,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的生活品质。

无论是街头零星空地,还是卫生死角等,统统最大限度地被改造成社区公园、街心公园,不仅迅速提升了周边环境气质,也让居民实现下楼就可走进公园的愿望。

“脏乱差”的荔枝园变身社区公园、闲置绿地变成街头公园;公园地面标识清晰悦目、儿童乐园升级改造;森林公园绿道环保公厕全部完成安装……通过打造精品公园,黄江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让人们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收获着田园雅趣、享受着美好生活。

截至目前,黄江已有204个“四小园”陆陆续续改造完毕,这些随处可见的“四小园”规模不大却紧贴居民生活,点缀在道路与建筑之间,不仅刷新了乡村颜值,让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也成为群众休憩、交流、娱乐的重要载体。

随着黄江湿地公园、蝴蝶地生态公园相继完成升级,环形悬索桥、景观瞭望塔等一批新景点更是迅速刷屏黄江“朋友圈”,成为网红打卡点。据统计,2021年国庆期间,黄江湿地公园吸引了近2万人次打卡,民生、经济效益双凸显。

“公园城市”逐渐成形,为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目前,全镇共有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植物园、纪念性公园、游园等50多个,构建了“出门见绿”的十分钟生态休闲圈,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当前,黄江正新规划建设体育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图书馆、美术馆、儿童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公共文化设施,谋划艺术节、体育节等精品活动。黄江将持续推进“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的城市风尚,积极推进彩色林建设,建成更多口袋公园和街头小景,打造“多层次、多树种、多色彩”的城市绿化景观。加快推进将黄牛埔湿地公园、蝴蝶地湿地公园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塑水清岸美风景线

经过多年改革开放,黄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跃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百强镇”。但由于以往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代价,积累了大量生态问题。

但随着黄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有了更多的期待。

近年来,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黄江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决心坚定不移。黄江主政者清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经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当前黄江的经济增长和污染物排放正逐步脱钩,生态建设呈现出不断向好的新局面。

2021年,黄江镇规划分三段建设总长为8.6公里的碧道,包括梅塘水碧道黄江镇板湖河至污水处理厂段1.9公里、蝴蝶地水库碧道4.8公里及黄牛埔水库碧道湿地公园段1.9公里。

随着多条碧道工程的实施,黄江将把蝴蝶地水库、黄牛埔水库、梅塘水、板湖河等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

2022年3月,东莞市政府办公室公布2021年度东莞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结果,黄江镇得分排名全市第七,获得优秀等次。过去一年,黄江镇着力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进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内河涌剿黑消劣任务完成率达100%,污水处理厂BOD进水浓度全市最高。大力支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工作,积极配合建设医疗废物技改扩容项目,协助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执法工作排名第一,QV检测精准溯源方法为生态环境污染溯源排查工作提质增效,获生态环境部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系统化整治河涌水污染问题,黄江加快推进河涌“剿黑除劣”,确保河涌水质达标稳定,实现“长制久清”。2021年,黄江仅用5个月实现全镇水质“逆袭”,水质监测结果通报排名从全市相对靠后迅速跃升至前三。当前,镇内各河涌已基本达到河涌“剿黑除劣”的目标,全镇15条河涌消除劣V类水质。

随着水质好转,黄江各河涌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越来越多的黄江人过上“见山望水揽湖拥河”的诗意生活。俯瞰黄江大地,梅塘水(又称“黄江河”)水系串联起全镇多个工业区、城市公园和交通枢纽,将山体连绵的黄江自然地理风貌,分割成多片区、多走廊的“森林城市”格局,让市民在水清岸绿中尽享“绿色福利”。

加快城市山水文化提质

近日,黄江自行车队再夺全国性奖项。总是和黄江体育竞技新名片同框出现的,是黄江镇的绿色名片——黄牛埔森林公园17公里的绿道,是黄江自行车队训练的偏爱之所。

黄江镇地处东莞市东南经济带腹地,西南与深圳市接壤。2018年,黄江镇被省林业厅认定为休闲宜居型森林小镇,全镇有林地面积4816.95公顷,森林覆盖率近60%。

近年来,“彩色林”工程正在黄江主干道如火如荼展开,在黄江大道与江南路交界处,绿化面积正不断增加,公共景观再添新亮点,城市绿色景观进一步优化升级,黄江将通过建设多条城市景观通廊,塑造显山露水的城市景观天际线,让“绿色”不只在森林里,也能成为城市品质的重要一环。

为奋力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不断提升黄江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今年黄江计划投入约8000万元实施碧道建设等系列工程,年内再建成总长约4.81公里环湖、环河休闲碧道,以绿色廊道串联起全镇的生态旅游资源,为群众打造更多舒适休闲滨水空间,进一步彰显黄江水韵特色和滨水活力。

其中,星光水库环湖绿道景观建设工程计划在星光水库北侧水库山边建设休闲绿道,与现有南侧的滨湖路贯通,建成一条环湖休闲绿道。该项目工程规划环绕星光水库建设环湖景观绿道长度约1.3公里,景观工程总面积7900平方米,沿滨水驳岸、自然滩涂视线开阔点设置观景平台,提供游行休憩和观赏点,形成完整环状绿道系统。

梅塘水(板湖河至污水处理厂段)河道整治工程约1.9公里,项目将在板湖河与梅塘水汇合口处设置滨江花园,其余河段沿线设置堤岸工程。根据河岸现状条件,设置多种斜坡式护岸堤型,临水侧设置3米宽的亲水平台,平台以上岸坡采用植物措施,部分河段设置休闲栈道区。

河流是自然界天然贯通的廊道,黄江将依托良好的生态自然基底,依托黄江河水系轴线,积极开展碧道规划建设,以连续贯通的特色游径建设为载体,将沿线众多分散的水库、河流等滨水资源,通过点线串联的方式,形成覆盖镇域的水网系统,打造高品质滨水休闲带。

通过滨水游径系统,在重要节点结合居民集中区域,考虑居民休闲、健身、文化交流、观赏等功能,合理建设一批碧道,为老百姓提供品味文化、走近健康、远足自然的优质滨水碧道,将碧道打造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进一步体现黄江水系的特色,展现滨水活力。

同时,结合“一河两岸”工程,黄江镇将紧紧围绕商业、文化、休闲、度假等区块战略定位,形成以“势”改水的治水思想,同时结合黄江镇整体规划,推动沿线旧城街巷微更新,形成生活与艺术共存的城市活力空间,打造有温度的人文风情小镇,形成以水造“势”、以景观促发展的战略布局,使山水与城市相互融合,彰显黄江山水特色的景观格局,为市民群众打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黄江定能绘就美丽黄江新画卷,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征程再启

加快构建符合深莞

融合发展的城市品质

当前,一场重大项目落地攻坚战在黄江打响,事关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等多个领域,全镇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建设工地上,吊机、挖掘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长风起,潮头立。为抢抓发展先机、赢得战略主动,踏上新征程的黄江正火力全开,以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主动对接深圳光明和松山湖两大科学城,加快构建符合深莞融合发展的城市品质。

从实施广深铁路沿线景观提升,到全面推动彩色林建设;从37宗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建成,到加快布局轨道交通站点建设……近年来,黄江全面打造莞深融合发展生态圈,全镇拓空间浪潮持续推进、市重大项目建设正酣、城市更新如火如荼,一场波澜壮阔的深莞融合征程已经开启。

立足当前发展模式,黄江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空间规划提升城市承载力。继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新图书馆建设、文化综合馆、儿童公园等场地建设,实施文化馆及支馆升级改造,强化数字化应用,打造一批高品质惠民公共服务空间。

着眼未来,黄江将充分发挥双科学城中轴优势,加快塑造黄江“双城双核,一轴一链”的城市结构,包括打造老城提升城区和产业新城城区南北双城、老城综合服务核和新城创新服务核,以及联系南北两大城市片区的城市发展轴、环湖生态活力创新链,构建集科研、生活、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

具体而言,就是连片改造黄江村约1100亩土地,以通山达水贯城穿心的中央活力轴线,依托中央湖区形成的生态文化综合服务核心,沿黄江河形成的城市滨水活力水岸,以及TOD商业服务区、中央滨水活力区、科创文化服务区、生态品质居住区、郊野休闲观光区、医疗服务配套区的“一轴一心、一岸六区”,统筹推进新中心区建设。

为了将临深的“区位优势”转换为“交通优势”,黄江将继续推动“三纵五横”交通路网大贯通。按照双向八车道标准升级改造公常路,推进公常路与莞深高速节点立交改造,开发沿线周边地块,结合黄江特色打造景观新地标。协调建设全长7公里的清龙路,打通黄江—松山湖科学城的快车道,投入1.5亿元升级改造全长约1.62公里的清龙路黄江段。投入3.2亿元建设星光大道、嘉宾路、蝴蝶一路,搭建连接新城大道及公常路的高效互通路网,便利莞深企业、群众来往联系。

■一线案例

生态振兴路线

串起新的打卡点

周末,黄江镇黄牛埔森林公园、蝴蝶地生态公园等地,游人三五成群,或散步、或野餐、或骑行,恣意享受着良好生态带来的“绿色福利”。作为黄江镇生态振兴路线的重要环节,黄江镇黄牛埔森林公园、蝴蝶地生态公园等已成为黄江人周边游的心仪选择,成为远近游客的好去处。

当前,黄江镇充分发挥“人造一半、天造一半”的生态优势,加快城市山水文化提质,围绕建设“山、水、城共融共生的公园城市”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逐步打造出一条独具黄江山水特色的生态振兴路线。

守好家底,探索生态良好的绿色之路。作为一座山水相依的城市,近年来,黄江在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上积极探索创新,守好生态家底,让城市旧貌换新颜。自2017年东莞市吹响治水攻坚战号角以来,黄江先后投入13.3亿元规划新建160多公里截污次支管网,管网密度位居全市前列。近年来,更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如今全镇生态环境迎来拐点。

因地制宜,挖掘美丽乡村的生态潜力。生态修复成果来之不易,黄江深知巩固和拓展这一成果需要向纵深处发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黄江立足本地生态禀赋、顺应自然本色,进一步挖掘出乡村的生态潜力,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逐步打造出一条纵横镇中心区域和南部片区,融合生态与城市,体现自然与人文,集观光游赏、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生态振兴路线。路线途经玉堂围生态公园、黄牛埔森林公园、田心红色文化公园、蝴蝶地水库公园、星光休闲公园、大冚综合公园及长龙社区田园综合体。

着眼未来,激发绿色动能实现蝶变。黄江将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契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生态宜居和产业振兴相结合为核心,连片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带,依托优质的山水资源,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现代文旅产业、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村资源资产价值化。

擦亮生态底色,仍须久久为功、接续奋斗。接下来,黄江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提质升级,下好乡村振兴和城乡深度融合“一盘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和城市向心力,绘就“深莞高度融合样本”的美丽黄江画卷。

【撰文】蔡子航 韦基礼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